【省市媒体看沙洋】从种子到树林

自市政府国资委扶贫工作队进驻金鸡村以来,以水资源优势引来能人,打破当地传统单一种植结构,发展特色种植、养殖业,以产业带动村民增收,带动金鸡村基础设施建设,彻底改变了金鸡村贫穷的面貌。

仲夏初茫,七月未央。漫步在沙洋县曾集镇金鸡村,清风点缀,虫鸟相和,水花伴奏。太阳能路灯亮了,灯光下嬉戏的孩童、健身的老人,打破了村庄的宁静。夜,让人沉醉。

过去,这样的夜,更多的是沉默。五年前金鸡村人均年收入不到3000元,仅为全市平均水平的五分之一。贫穷,让“金鸡”长期抬不起头,说话没有底气。2015年,市政府国资委扶贫工作队进驻金鸡村,向沉默的金鸡人承诺:“金鸡不抬头,队伍不撤走!”

一句诺言,五年坚守。从引进产业种子,到壮大产业树林,在扶贫工作队帮扶下,金鸡村走出了一条产业扶贫的路子。特色养殖有小龙虾、鲈鱼、黄颡鱼、甲鱼、台湾泥鳅及基围虾等;特色种植有樱桃、红心李、藕尖、刺梗等,从原来单一的水稻种植调整到目前的种养比例大约为7:3,极大地提高了农田的单位效益。

现在的金鸡村,集体收入达10.4万元,相比2014年增长52倍;村民年人均纯收入达1.14万元,相比2014年增长3.85倍。

以水为媒,能人播下“产业种”

金鸡村是沙洋县的重点贫困村,也是曾集镇最大的移民村。2014年,金鸡村建档立卡贫困户有115户414人。

进驻金鸡村,治“穷”先找“根”。地处不偏,耕地充足,坐拥水库,金鸡村“贫”从何来?扶贫工作队陷入了沉思。走遍金鸡村227户村民的房前屋后, 寻完金鸡村4.27平方公里的角角落落后,他们找到了答案:除因病、因残致贫外,金鸡村发展最大的瓶颈是种植结构单一,土地效益没有得到发挥。全村基本上都是单一的“稻—油”种植模式,改变产业结构是脱贫唯一的出路。

路子找到了,实施却碰了钉子。“村民们思想保守,不敢探索其他产出更大、更加高效的种植养殖方式,而且没有多余的资金投入,也没有技术和经验。我们带队出去学习考察时,有不少泼冷水、说风凉话的。”从2014年起担任金鸡村支部书记的王明群记忆犹新。

为了帮村民转变观念,金鸡村先后多次召开村“两委”会、村党员大会、村民小组会层层听取党员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多次邀请农业、林业、畜牧、水产等部门领导及专家实地考察,召开“诸葛亮”会。同时,组织村民走出去看,到武汉学习洪山菜苔种植,到沙洋拾回桥镇桥河村学习大棚蔬菜种植,到漳河镇京河村学习葡萄种植,到双井村学习西瓜种植……

“看了很多地方后,村民心思活了。回来后,我们做了大量的尝试。尽管我们免费发种子、肥料等,请技术员,村民参与积极性也很高,但试验了一年,成效不明显。”现任扶贫工作队队长、市政府国资委副主任张斌回忆。

分析原因,学来的新产业虽然效益高,但单个农户去做,规模小,成本高,投入不够,且技术力量分散,难以发挥规模效益。产业扶贫,似乎由此卡壳。

金鸡水库给了扶贫工作队灵感。依傍金鸡水库的金鸡村,有一个形象的比喻:“一只手打开,金鸡村就如同伸向水域的五根手指头。”金鸡村有水源优势,国资委有经济工作优势。既然单打独斗行不通,何不引进能人来金鸡村发展产业?

以水为“媒”,武汉、天门、荆门等地客商慕名而来,一粒粒产业种子在金鸡村生根。三源稻田综合种养专业合作社来了,吕家湾龙虾养殖专业合作社来了,康宇种养殖专业合作社来了,沙洋县危氏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来了。

以地生金,人人共享“产业树”

2016年,天门人危国雄来到了金鸡村。危国雄过去一直从事水产养殖饲料销售,长期和水产养殖户打交道,对水产养殖非常感兴趣,只是从未试水。

站在金鸡水库岸边,危国雄一下子被金鸡村得天独厚的水源所吸引。他当即认准:这里就是梦想的起点。

说干就干,危国雄和其余四个人合伙,成立沙洋县危氏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在金鸡村流转了300亩土地,建水产养殖基地。试水成功后,危氏又陆续新增土地,扩大规模,增加水产种类。现在,危氏已经流转了60多户农户的500亩土地。

2016年,和危国雄不约而来金鸡村的,还有黎鹏。在武汉工作的黎鹏看好农业,当他从亲友处得知贵州有人种植玛瑙红樱桃效益不错时,他一度想要物色一个地方尝试种樱桃。由于樱桃种植对环境要求很高,黎鹏找了许多地方都没有找到合适的。选中金鸡村后,黎鹏种下了110亩樱桃树。去年,樱桃树开始挂果,当年收入20万元。今年,产量翻番。采摘受疫情影响,收入只翻了一番。据黎鹏介绍,樱桃树的效益要五年以后才逐步显现,而且会越来越高。

种子发了芽,就不愁长大。在能人带动下,金鸡村村委会打头阵,党员干部先冲锋。村干部、党员和村民通过现金和土地入股等形式,创办沙洋县金鸡洪裕农作物种植专业合作社,实现了土地从“分散耕种”到“集中经营”转变。目前,洪裕经营的土地超过1000亩。金鸡村也涌现出了经济新能人,建有金鸡村樱花岛农庄、陈佳伟龙虾养殖基地等。

“规模效益正在显现,以前我们全是人工,整个金鸡村没有一台农机。这几年,村里添置了收割机、旋耕机、插秧机,今年还买了无人机洒药,效率高多了。”王明群说。

最让王明群感慨的是,他刚上任时,村集体收入仅2000多元,如今,有流转土地村集体管理费和光伏发电,村集体年收入稳定在10万元以上。

土地,在大户手中变出了经济效益,给村集体经济注入了活水。“大河有水小河满,大河没水小河干。”村民的腰包也鼓起来了。

“自己种田收入低,还把人绊住了。我们的田,以前是种一半荒一半。农忙时还得回家,打零工走不远。”金鸡村村民常昌文说,“把土地流转出去,流转费是固定的,外出务工没牵挂,挣得更多。我还有虾池,多了一份收入。不打工时,就在村里这些合作社干活,工资按天结算。”50多岁的常昌文过去是金鸡村的贫困户,家中因残致贫,年收入只有一万元。把田流转出去后,几份收入加起来,年收入在10万元以上。2016年底,常昌文搬进了水乡新村的新家,两层楼房带院子。常昌文一家在新房里度过了难忘的春节。

种下产业种,共享产业树。目前,金鸡村正常经营的专业合作社有5家、新型经营主体3家,流转土地占全村耕地近70%,带动农户181户615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55户166人,占全部贫困户47.83%。贫困户平均每户增收达6000元,增加了持续稳定的收入,增强了造血功能。

以产促建,携手呵护“产业林”

生态学家认为,生物与环境构成统一整体,在这个统一整体中,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并在一定时期内处于相对稳定的动态平衡状态。

产业的发展亦是如此。怎样让能人种下的产业种子长成产业树,怎样让大树枝繁叶茂,造出一片永葆活力的产业林?扶贫工作队深知:产业与环境共建共生。

“产业做得好,还要做得远。我们从多方面着手,比如落实奖补政策、信贷政策,扶持基础配套设施建设,推进消费扶贫,协调技术指导、化解纠纷等,全力营造好的产业发展环境。”市政府国资委主任张先胜告诉记者。

黎鹏的樱桃投入周期长,资金压力大。扶贫工作队得知后,协助他办理了20万元的扶贫贴息贷款,获得3.3万元贴息。樱桃季节性强,前后采摘时间只有二十来天。今年,受疫情影响,采摘游客减少。樱桃成熟之后,卖不出去。扶贫工作队组织市国资系统工会员工前往金鸡村采摘,销售5万多元,解了黎鹏的燃眉之急。

“基地刚开始建,投入大,加上缺少经验,效益不好。鱼池清淤改造时,我们投入了200多万元,工作队帮忙争取,补贴了40万元。我们改造了150米的道路,工作队又帮我们争取了5万元项目资金。遇到问题求助,他们总是鼓励我们,为我们想办法,这些让我们很感动,让我们有勇气坚持下去。”危国雄记得来金鸡村创业的第一年,如果没有扶贫工作队的鼎力支持,他很可能打退堂鼓。近几年,扶贫工作队已经为各合作社向上争取奖补资金150万元。

用在刀刃上的项目资金,为产业落地铺好道路。扶贫工作队先后帮助争取落实各类项目89个,筹集各类资金3034万元,用于金鸡村扶贫工作和基础设施建设。其中,依托国土整治项目平整土地3600亩,喷灌改造300亩良田发展经济作物种植,修建现代U型渠13.11公里,新增泵站8个,清理水塘30个,新修晒场7190平方米、农机仓库150平方米、粮食仓库180平方米。

真金白银的支持,为能人在金鸡村发展注入了“强心剂”。通村通组公路、安全饮水工程、农村电网改造和“厕所革命”等实施,彻底改变了村容村貌。抢抓美丽乡村建设机遇,建设水乡新村,22户村民搬进新家;修缮金鸡冢,4000平方米的金鸡广场成为村民活动的主场地;村里有了公共厕所,227户农户完成了厕所改造;10.68公里通组公路、24.4公里晴雨路,全部拓宽,畅行无碍;今天的金鸡村,白天有凉亭供人休憩,夜晚有太阳能路灯照明,道路两旁绿树美化,垃圾箱、垃圾桶一应俱全。

“家门口原来的渣石路宽度只有2.5米,拖拉机都错不开,现在全是宽敞的柏油路。以前,垃圾都是屋前屋后到处乱丢,真没想到,我们乡下也能有垃圾站,也有保洁员。我们赶上了好日子。”常昌文露出幸福的眼神,言语中透着自豪。

金鸡终于抬头,很多个“常昌文”眼里渐渐有了光彩。希望的种子蔚然成林,他们将携手呵护这片产业林,让抬头的金鸡翩翩起舞。


来源:荆门日报  记者 周桂 通讯员 陈永涛

编辑:曹春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