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市媒体看沙洋】“采棉神器”亮相荆门 效率是人工采收的90倍



每年9至11月是棉花收获的季节,洁白的棉花惹人喜爱,采棉花却是一件辛苦事。湖北日报全媒记者近日从省农科院得到一个好消息,长江流域首次连片大面积机采棉试验示范在我省取得成功。轻松种棉、快乐收棉,离农民越来越近了。

“轰隆隆……轰隆隆……”11月9日10时半,沙洋县马良镇北港村,省农科院机采棉试验示范田里,一辆4MZ-3型棉花收获机来回穿梭。一朵朵饱满的棉桃不断被卷入收获机的机腹中,经除杂,进入集棉箱,变成飞舞的棉絮。这片试验示范田面积约400亩,是长江流域首次开展连片大面积机采棉试验示范区。

机械化采棉,对内地棉农是个新鲜事。长期以来,我国内地棉区棉花收获主要依靠人工采摘。近年来,随着劳动力成本增加,植棉比较效益下降,我省棉花种植面积已降至200万亩左右。

“现场采收的机采棉品种——ZT09、EZ9,个头偏矮、果枝短小、棉桃大而圆,外形有利于机械化采收,在抗病性、抗逆性也更有优势,适应长江流域高温高湿气候。”省农科院经济作物研究所副研究员王孝刚介绍,现场采收的机械是团队通过两年试验比较,选定的收获机机型,每小时可采收8到12亩,是人工采收效率的约90倍,全省仅此一台。每亩试验田约4800株棉花、行距76厘米,也是经试验确定的播种密度。

8年来,省农科院棉花创新团队在沙洋、公安、天门等全省棉花主产区开展试验示范,逐渐确定精量机播、苗期控氮、简化施肥、水肥一体调控塑造株型、化学打顶脱叶催熟等关键技术,形成机采棉高产栽培技术集成体系。他们总结制定出《机采棉栽培技术规程》,逐年扩大示范面积和规模,共选育出机采棉新品种5个、制定地方标准4项、获国家技术发明专利4项。

机采效率提高了,机采效果和品种质量如何?专家组考察显示,一次性机收采净率约90%,含杂率3.5%,棉花机采效果较好。试验示范片在克服今年苗期干旱,梅雨期长、降雨量大等诸多不利因素影响下,取得每亩280公斤以上籽棉的较高产量。这一结果,令科研人员深感欣慰。

王孝刚算了一笔账,人工采棉亩用工4个以上,劳务成本400元以上。机采棉虽暂未市场推广,按本地水稻、小麦机收价换算,每亩机收成本预计200元左右,可助农民每亩节本增效200元以上。

“现在主要是做好技术储备。”省农科院副院长余锦平透露,长江流域棉花生产作为全国棉花生产的重要产区,优势依然存在。尽管当前内地棉农积极性不高,但掌握棉花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维持一定产能,在国际环境变化时,就能迅速推广,保障国家用棉安全。

目前的研究结果表明,机采棉在区域内大面积推广具备品种和技术基础,下一步就是算效益账,提高机采棉的产量、品质和综合效益。据了解,该科研团队已与两家棉花加工企业签订合作协议,将于明年开展百亩以上机采棉规模种植试验。


来源: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汪彤 通讯员 熊超 何念

编辑:曹春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