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文明村”背后的故事 ——沙洋县沙洋镇三峡土家族村“蝶变”记

阅读提示: 三峡土家族村是因三峡工程建设解决搬迁问题,于2000年新成立的一个移民村,刚搬迁至沙洋县,是个有名的“落后村”,在“九久入户”工程24字核心价值观内容的熏陶下,在各级政府部门的支持下,该村自强不息, 发展成了“全国文明村”。

冬至阳生春又来。

12月21日,记者来到了沙洋县沙洋镇三峡土家族村。一栋带有土家族特色的三层建筑便是村委会办公所在地。村委会门前的小广场干净整洁,鲜红的国旗迎风飘扬。

走进村委会的服务大厅,工作人员与前来办事的群众友好交流,一切都秩序井然。最引人注目的是迎面的墙上并排挂着三个金色的牌匾。仔细一看,原来是:“全国文明村”、“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全省先进基层党组织”。

曾经有名的“落后村”,如今摇身一变,成了“全国文明村”,背后的故事是怎样的?

“九久入户”工程熏陶   村容村貌村风发生改变

三峡土家族村是因建设三峡工程搬迁新建的一个移民村。因为移民构成复杂,该村很长一段时间是远近有名的问题村。曾经,每两天村干部就要协调一起村民间的纠纷。

该村向好的发生改变,源于沙洋县2017年开始推行的“九久入户”工程。

为切实解决好农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最后一公里”问题。2018年2月,沙洋县首开全国先河,探索出一条低成本、可复制、可推广、可持续的农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路径,让24字核心价值观潜移默化地滋润千家万户。

“九久入户”是以沙洋县教育局、农业局等9个年年都要印发入户宣传资料的县直单位为主体,并示范引导各乡镇和其他县直单位在印制入户宣传资料时,以文字或图文并茂的形式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九”既是实数也是虚数,指代参与的部门个数多;“久”代表长久,意味着这项工作需要长期坚持、久久为功。“九久入户”结合已有资料零成本印制,破解了资金难题;结合原有渠道零负担入户,破解了送达难题;结合农民关心的切身利益,破解了关注难题,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除了定期颂读24字核心价值观,我们还将内容挂在墙上,写进歌词里,编入广场舞中,让这种‘正能量’无处不在。”三峡土家族村党支部书记杨祖安说。

随着“九久入户”工程的开展推进,辅之以入户宣讲、文明之星评选及社区文化节等活动,使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春风细雨,浸润了村民的心灵,渐渐地,村民的心齐了,发展致富的劲头足了,村集体经济也发展起来了。

“24字核心价值观”影响  “贫困户”进行自主脱贫

三峡土家族村共有5个村民小组,392户1510人,当年建档立卡的“贫困户”有43户165人。

“受‘九久入户’工程的影响,村民发扬自立、自强精神,不等不靠,实行自主脱贫 。”县民族宗教管理局驻村工作队队长张玲芳说。驻村两年多,三峡土家族村的变化,她最有发言权。

该村1组村民黄爱群就是个典型的自主脱贫例子。他儿子从小就残疾,靠着与妻子日夜操劳,一家三口的日子还算过得去。2013年,一场车祸导致黄爱群左腿残疾,治腿花光了所有积蓄,家里的顶梁柱也塌了。2015年,黄爱群成了建档立卡的“贫困户”。

村里广播经常在固定时间播24字核心价值观内容,“自强、自立……”几个词语时常在痊愈后的黄爱群耳边回荡,他心中萌生了自主创业的念头。

有了想法,周转资金去哪找?“‘贫困户’不是有5万元的小额贷款吗?”妻子黄金兰的话点醒了黄爱群。说干就干,自家房子改了成了早点铺,买橱具,购食材,早点铺于2019年5月正式开张。经过半年,黄爱群赚到了5万元纯利。

摘掉“穷帽”的黄爱群信心更足了,今年年底,他打算增加早点的品种,吸引更多的顾客。

同住三峡土家族村的张关玉生病多年,也是建档立卡“贫困户”。为了鼓励他,杨祖安和村“两委”干部没少下工夫,除了耐心解释相关政策,并将“九久入户”工程内容讲给他听。慢慢地,张关玉有了信心。2017年下半年,他在村了开了超市,由于勤劳讲诚信,生意越做越红火。

如今的三峡土家族村村容村貌以及村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都是“九久入户”工程24字核心价值观内容起到的作用。

在村支部带领下,着力发展特色产业,实现了村集体经济从2010年前的空壳村到年收入50万元、年人均纯收入从当初的一穷二白到现在18530元的跨越式发展。随着三峡土家风情园、葡萄长廊、樱花长廊、丹桂长廊、家庭农场等项目建成开园,三峡土家族村已成为城镇居民休闲旅游的“后花园”。


来源:荆门日报记者 杨国良  通讯员  蔡代明 周璇

编辑:曹春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