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四季中,气温变化最无常的季节就是春季了。这个时段,经常是刚脱掉秋裤,发现降温了;重新穿上冬衣,中午又是阳光普照,气温飙升。早春乍暖还寒,是各种流行病的高发期。俗话说“春捂秋冻,不生杂病”。为了一整年的健康,在穿衣方面仍然需要“捂一捂”。“捂”并不是多穿衣服那么简单。如何科学健康地“捂”出好身体?
春天不“捂”,疾病找上门
无论季节如何变化,人的体温基本保持在37℃左右。人们调节体温一是靠自身调节,如中枢调节、皮肤血管调节、排汗等,另一个就是靠增减衣物。经历了冬季的暖衣保护,人体自身调节机制已适应了当前的动态平衡,此时如果过早脱去冬衣,将身体暴露在稍暖却并不稳定的环境下,容易造成寒热失调,降低免疫力,增加疾病的发生风险。
1.寒气侵袭,感染疾病
初春时节如果未能合理增减衣物,造成寒气侵袭,容易感染疾病。心血管系统疾病如冠心病、外周血管病、脑卒中及心衰等较为危急,因受寒冷侵袭,机体产生应激反应。寒冷时血管收缩,血管阻力加大,血压升高,导致此类疾病的发病率大大提高,且发病后病情较为严重,后期病程迁延,预后不佳。
2.内分泌失调,免疫异常
寒冷可引起内分泌失调,导致免疫反应异常。体表温度的降低会导致鼻黏膜中毛细血管收缩,血流量减小,免疫细胞数量下降,继而引起免疫功能下降。由鼻腔进入的病毒感染细胞的概率会提高,可能诱发多种呼吸系统疾病,如感冒、支气管哮喘、慢性支气管炎等。
3.关节疼痛加重
对于患有骨关节炎的患者,寒气侵袭可加重关节疼痛。因为天气寒冷时,人体血管、肌肉会适应性收缩,毛细血管通透性降低,关节间隙变窄,用于润滑的关节液也会有所减少,影响关节活动。
“春捂”的4个要点
“捂”是必要的,但也不能盲目,要遵循以下几点原则:
1.“捂”对时间
春天的气温时高时低,温差较大,身体很容易在一冷一热的气温变化中,因不适应而受寒,导致感冒、气管炎、关节炎等疾病发生。
2.“捂”对温度
一般来说,春季昼夜温差较大,早晚较冷时,可适当“捂”一会儿。中午气温在10摄氏度以上时可适当减衣;出现“倒春寒”时,要恪守“春捂”之道;“暖春”到来,即连续几天日最高气温都在20摄氏度以上时,就不能“捂”了。如果两种天气交错出现,穿衣、脱衣就该勤一点。
3.“捂”要有度
“捂”的程度应以自身感觉温暖,又不出汗为宜。春季,蓄积于体内的阳气外发,若内藏阳气过多,就会化成热邪外攻,诱发鼻腔、牙龈、呼吸道、皮肤等部位出血,以及头晕目眩等症状。
4.“捂”对重点
捂背
背部是一身阳气汇集的地方,背部保暖可预防疾病,减少感冒几率;后背如果受寒,容易阳气不足,有碍升发。
捂腹
腹部是阴经积聚的地方,腹部温度太低会导致胃肠道疾病、妇科疾病、男性生殖系统疾病。腹部保暖能保护胃、脾、肠,预防消化不良。
捂脚
寒多自下而起,传统养生主张春时衣着宜“下厚上薄”,因为人体下身的血液循环要比上部差,容易遭到风寒侵袭。足部保暖可以减少感冒、气管炎、关节炎等疾病的发生。
(受访专家: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康复医学科主任 白跃宏;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急诊科 吴义春)
来源:生命时报
编辑:曹春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