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面布满381个弹孔的战旗


深冬时节,鄂北大地呵气成霜,严寒的天气并没有阻挡人们追逐红色记忆的热情。2月以来,空降兵某旅“上甘岭特功八连”荣誉室就迎来了多批次参观者,对于这样的参观,荣誉室解说员四级军士长李杰近年来已接待过数百次。

一个连队的荣誉室缘何吸引来一拨又一拨人群?李杰说,因为这里有抗美援朝上甘岭战役的记忆,蕴含着令人神往的迷一样的“东方精神”。

3.7平方公里的反复争夺

眼下仍在持续展出的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主题展览中,一面布满381个弹孔的战旗格外醒目。战旗上“英勇前进,将红旗插到解放的阵地上”15个大字遒劲有力,这面战旗正是来自“上甘岭特功八连”,战旗上381个弹孔仿佛在向人们诉说着当年那场战役的惨烈。

1952年10月,美帝国主义为在朝鲜停战谈判和国内大选中争取更多筹码,向上甘岭地区发动了规模空前的所谓“金化攻势”,企图攻占597.9和537.7高地,打开朝鲜中线大门。八连的前身志愿军第15军45师134团3营8连就坚守在597.9高地上。

1952年10月14日晨4时30分,“联合国军”向上甘岭地区发动了疯狂的进攻,在这个面积仅为3.7平方公里的小山村,“联合国军”前后投入6万余人,动用105毫米口径以上远程火炮300余门,坦克120余辆,飞机3000余架次,发射炮弹170余万发,投炸弹万余枚,发起大小攻击900余次,炸弹把上甘岭主峰削低了两米。

在八连荣誉室内,一座多媒体电子沙盘生动展示了当时空前惨烈的战斗场景:参战双方围绕阵地反复争夺,阵地得而复失,失而复得,一天之中几度易手。

持续的拉锯战使得坚守上甘岭阵地的志愿军第15军45师参战连队大都伤亡过半,有的连队只剩下几个人。师长崔建功在这种情况下,坚定地向军长秦基伟表态:“打剩一个连,我去当连长,打剩一个班,我去当班长。”

“师长如此,更不用说普通的战士了,枪林弹雨中就没有怕死的人。”每次新兵下连为新兵讲解这段历史时,李杰都会对照英模挂像自豪地向新兵介绍每一位战斗英雄的故事。因为每年新兵下连,八连都会组织“寻找班里的英雄”活动。第一次参观荣誉室,新兵陈翼就找到了心目中的英雄——“二级战斗英雄”龙世昌。

上甘岭战旗高高飘扬。陈立春 摄

龙世昌是八连二班的一名苗族战士,1952年10月19日,八连在攻击9号阵地时被美军主地堡密集火力阻拦,我军曾集中十多门火炮轰击也未能将其摧毁,龙世昌带着爆破筒冲了上去,就快要接近地堡时,一发炮弹在他身边爆炸,将他的左腿齐膝炸断,但龙世昌顽强地爬到地堡前,将爆破筒从射击孔中塞了进去,地堡中的美军马上又将爆破筒推了出来,在双方僵持不下时,龙世昌用胸脯死死顶住爆破筒,与地堡一起粉碎在火光之中。

而在攻取3号阵地时,机枪手赖发均连人带手雷扑到地堡上,一声巨响与地堡同归于尽!在上甘岭战役中,拉响手雷、爆破筒、炸药包与敌人同归于尽成为一种普遍现象。

“与敌人同归于尽的烈士,光留下姓名的就有38人之多,没有留下姓名的更多,他们大多数都是年轻的战士。”李杰介绍说,他们都是八连官兵心中的英雄。

面对志愿军顽强的坚守,1952年10月20日一早,美军出动30架次轰炸机、300余门重炮、40多辆坦克向我方阵地展开狂轰乱炸,激烈的炮火使得整个上甘岭都被硝烟笼罩。黄昏时分,八连经过连续一天一夜的激战,伤亡巨大,由于后援无济,无力再战,只得放弃表面阵地退入坑道。

在“上甘岭特功八连”的史料中记载着这样一组数据:7天时间里,八连先后打退敌人13次冲锋,歼敌650人。仅剩的15人转入一号坑道后,与四连仅剩的16人一起接下了全营阵地。

坚守坑道的14个昼夜

2020年10月,6名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的老兵带着家属来到八连参观。在坑道模拟实景中,尚永才老英雄再也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他轻轻抚摸着雕像的脸颊,拍着他的肩膀说:“战友啊,你遭罪啦!”在场的官兵无不动容。

尚永才老英雄先后参加过洛阳战役、解放郑州、云贵剿匪等120多次战斗,1952年参加了著名的上甘岭战役,在朝鲜五圣山坚守了整整9个月!身处这条模拟坑道内,老英雄仿佛回到了坚守坑道的战斗岁月。

“那时候坑道内太艰苦了,缺水缺粮缺弹药,战士们都是凭借意志在坚守。”面对八连的官兵,尚永才老英雄回忆说。

69年前,八连官兵正是在这样狭小的坑道里与世界头号强敌较量了整整14个昼夜。其间,敌人经常用手榴弹、炸药炸,用汽油弹、喷火器烧,甚至投放毒气弹破坏坑道、伤害人员。

然而敌军的破坏还不是坑道部队最大的威胁,缺粮断水才是最严重的,“联合国军”对坑道部队与后方的交通线实行严密炮火封锁,使得坑道部队粮尽水绝。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坑道部队只得将尿当成“光荣茶”来喝。

“自己的尿都舍不得自己喝,要留给重伤员或者前出坑道作战的战友。”尚永才老英雄说。

面对缺水断粮的困境,军长秦基伟命令不惜一切代价组织向坑道运送物资,但在整个战役期间,火线运输员的伤亡率高达90%,甚至超过了坑道部队的伤亡率,通往上甘岭两个高地的山路上,洒满了火线运输员的鲜血,大量的物资也因此损失在路上,送进坑道的微乎其微。

1952年10月28日夜,运输连指导员宋德兴和两个火线运输员终于冲过敌炮火封锁,将3袋萝卜和一些慰问品送进了一号坑道,但萝卜上火,多吃心里难受,所以坑道部队建议送苹果。于是15军连夜从后方紧急采购了3万多公斤苹果,派人送往坑道里。

但美军炮火封锁实在太猛,大筐苹果难以送上去,为此军政治部专门下令:凡送入坑道一筐苹果者记二等功!可仍没有一筐苹果能完整地送进坑道。运输员刘明生冒着炮火向其他坑道运送弹药时,在途中捡到一个苹果,舍不得吃,带回了坑道。一个苹果大家你让我,我让你,传了两遍才吃完。

“当时谁也舍不得吃,大家传了一圈又完整地回到我手里。”时任志愿军第15军45师135团七连连长张计发老英雄每次到部队给官兵讲传统课,都会分享这段经历。

“我们能够赶走敌人,夺回阵地,难道我们不能消灭这个苹果吗?”他带头咬了一小口,再往下传,结果每人都只咬一点点,一个苹果在坑道里转了两圈才吃完。于是,“一个苹果”的动人故事就在坑道里产生了,并被写进了小学课本。

那时候,坑道内堆放的烈士遗体,加上硫磺、血腥、屎尿混杂在一起的恶臭味,使空气污浊得令人窒息。最受煎熬的要数那些无法转下阵地的伤员,坑道里连一滴酒精、一卷绷带都没有,伤员全靠坚强的意志支撑着,很多伤员都用嘴紧咬着床单,有的至死嘴里的床单都没法拿下来。

坑道党支部的组织保证

在“上甘岭特功八连”荣誉室里,珍藏着不少上甘岭战役中留下的文物,一封志愿军15军党委给坚守前沿坑道各支部的信格外引人注目,虽然历经时光的洗礼纸张早已泛黄,但里面的字迹依稀可见,它见证了八连官兵在党支部的坚强领导下取得伟大胜利的光辉时刻。

经过连续一周的鏖战,志愿军虽然丢失了表面阵地,但坑道对于“联合国军”而言是极大的威胁,坑道一日不除,“联合国军”一日不得安生,因此1952年10月20日以后的战斗就是以坑道为争夺焦点。

面对人员打散、建制打乱、缺水断粮的极度困境,志愿军15军党委得知坑道情况后,派二营教导员李安德率领军警卫连的79人和七连的17人借着夜色的掩护潜入一号坑道,并传达了军、师关于坚持坑道作战的决心,所有一号坑道里的部队都编入八连,并成立坑道临时党支部,由八连连长李保成统一指挥,使得坑道部队形成了一个坚强的战斗团体,创造了“把支部建到坑道里”这一特殊组织形态。

“父亲是当时15军最年轻的3个连长之一,他这一生从来没有打过败仗。”在上甘岭战役胜利68周年之际,李保成之女李凤云等参加过上甘岭战役老英雄的后人特意赶到八连,和官兵们一同缅怀那段血与火的岁月。

在“英雄连长”李保成的铜像前,李凤云告诉官兵们,父亲一生最引以为豪的就是带领八连打上甘岭,每次都说“能够取得胜利主要在于党支部坚强有力,官兵们听党指挥”。

坑道临时党支部组建以后,将坑道内官兵团结成一个坚强的战斗集体,像楔子一样插在上甘岭阵地。在1974年版《空降兵第一三四团八连战斗历史》中,有这样一段话——“在党支部的领导下,发扬我红军艰苦奋斗的光荣传统,开展‘以坑道当课堂,以洞口当靶场’活动,尽管全连先后补入16个单位的人员,但团结得像一个人一样,越战越强。”正是有了这种强大的凝聚力,官兵们视死如归,与敌人殊死拼搏,最终将布满381个弹孔的战旗插上了上甘岭主峰。

在“上甘岭特功八连”荣誉室内,一面“英勇顽强、功勋卓著”的锦旗承载了志愿军第三兵团对八连的最高褒奖。这份荣誉的背后是无数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在八连的连史资料中记载着这样一组数据:14天的坑道战中,八连先后从16个单位补入355人,3次打光、3次重建,共伤亡254人,歼敌1765名。战后经志愿军政治部批准,为八连记特等功。

上甘岭战役持续43天,“联合国军”以彻底失败而告终。上甘岭战役打出了“上甘岭精神”,这就是:听党指挥、英勇顽强、艰苦奋斗、团结友爱、严守纪律。上世纪50年代,这成为中国人民战胜困难、取得胜利的同义语。

时光已经走过69个年头,但英雄的事迹注定万古流芳。2020年11月底,“上甘岭特功八连”6名官兵代表怀着崇敬之情来到河南信阳,将一面签满名字的战旗交到了张计发老英雄手里,已经95岁高龄的老英雄对于68年前的战斗记忆已经逐渐模糊,但在和官兵交谈中“猫耳洞”“听党话”却被反复提及。

“老爷子说的‘猫耳洞’就是坑道,‘听党话’其实就是坑道党支部。”每次老英雄稍显“啰嗦”地重复那几个片段,女儿张爱民总会在旁边为大家补充说明,她说,这是父亲最为刻骨铭心的记忆。

“我宣誓,始终高举英雄战旗……坚决完成任务。”“上甘岭特功八连”指导员祝华峰说,60多年来,这面布满381个弹孔的战旗伴随着连队官兵的每一次出征。

他说,作为上甘岭英雄部队的传人,连队官兵从来没有忘记革命先辈用鲜血和生命铸就的优良传统,这些年来,无论参加重大演习演练还是急难险重任务,只要条件允许连队都会带着战旗随队出征,不管遇到什么困难和挑战,全连官兵每次都出色完成了任务,连队67年保持了先进。

来源:学习强国

编辑:王雨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