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全世界都在注视着新中国,猜测它能否站住脚,会不会坚持不住而失败。一个独立、统一、人民当家做主的民主共和国虽然已经建立,但是它面对的经济建设考验依然严峻。那么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够收拾好国民党留下的烂摊子,建设好新中国?
经历了日本侵华战争和国民党政府财政经济崩溃,中国原本就十分落后的经济水平雪上加霜。建立新中国之后,中国共产党的发展侧重点已不是军事问题,而是与之相比解决起来更为复杂艰难的经济问题。
1949年中国共产党从国民党手中接过来的中国可谓满目疮痍、百废待兴,经济状态极度落后:工业整体上毫无体系,仍处于手工作业的状况;农业还停留在手工耕作、靠天吃饭的水平;交通运输工具落后,民间运输工具仍然在大量使用;邮电通信技术设备非常落后,电话电报多用手工方式操作,约有一半左右的县没有自动电话,约有四分之一的县不通电报和长途电话,中西部地区普遍十分闭塞;市场上商品严重匮乏,大多数人民的温饱问题还没有解决。总的来讲,工业生产平均减产一半。
同时中国共产党恢复国民经济所迫切需要的资金被国民党大量转移,许多受过训练的专业人士也被国民党转移到台湾。资金、物资和人才的大量流失,增加了新中国成立后恢复经济的难度。新中国的经济,就是在国民党政府留下的经济基础极度薄弱、财政经济濒临崩溃、物价上涨完全失控、投机活动异常猖獗的烂摊子上艰难起步的。
然而,中国共产党仅用短短的三年时间,尽管其间还发生了抗美援朝战争(西方称为“韩战”),就成功地实现了国民经济恢复,主要工农业产品产量均超过历史最高水平,人民生活水平有显著提高等一系列成就。
中国共产党交出的这份“经济答卷”令世人惊叹,为什么中国共产党能够收拾好国民党留下的烂摊子,做好新中国的经济发展建设?
平抑物价和统一财经
首先,中国共产党要面临的就是物价飞涨。平抑物价的关键在于稳住上海,上海物价稳定,才能稳住全国物价。1949年6月10日,上海市军事管制委员会查封了证券大楼,取得了“银元之战”胜利。但上海投机资本又将目光转向粮食、棉纱和煤炭市场,中共中央和中央政府统一部署,一方面在各大城市敞开抛售金桥物资,使物价迅速下跌;另一方面收紧银根,征收税款,正确运用商品规律驾驭复杂多变市场,取得了“粮棉之战”的胜利。
其次,要从根本上稳定物价,必须做到国家财政收支平衡和市场物资供求平衡。于是中国共产党决定,采取统一全国财经工作的重大步骤,改变战争年代分散管理、各自为政的财政体制,由中央人民政府统筹全国财政收支、物资调度和现金管理,有效控制了通货膨胀的势头。
要四面八方 不要四处出击
完成了基础的经济“地基”建设工作还不够,恢复国民经济从哪里入手?采取什么步骤?实行什么方针?需要多长时间?一系列的问题都要有整体的规划和部署。
1949年4月,毛泽东根据中国经济发展实际情况,提出了一个“四面八方”的经济政策,“四面”即公私、劳资、城乡、内外。其中每一面都包括两方,所以合起来就是“四面八方”。我们的经济政策就是要处理好四面八方的关系,实行公私兼顾、劳资两利、城乡互助、内外交流的政策。1949年9月29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具有临时宪法性质的《共同纲领》,将“四面八方”政策确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建设的根本方针。至于恢复国民经济的时间,中国共产党提出用三年左右的时间实现。
然而,在实践中要做到“四面八方”面面俱到,是一件阻力重重的事情,也是对中国共产党领导力的一个重大考验。1950年6月,毛泽东提出“不要四面出击”方针,他说:在过去一段时间里,进攻面太宽,走得太远,搞得太紧张,十分不利。应当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缓和一切可以缓和的地方,不要“四面出击”,一定要坚持“四面八方”。他还提出了合理调整工商业、解决失业问题、实行减租减息和土地改革、给小手工业者找出路等具体举措。
不要“四面出击”的方针,明确了打击的对象和团结、依靠的力量,为财政经济基本好转组织了浩浩荡荡的队伍。比如国营经济和私人经济在原料供应、劳资关系、市场、价格、内外交流等方面实现了一视同仁,调整工商业的工作全面展开后,民族资产阶级不仅渡过了经济萧条难关,而且获得了较快发展。政治上提高了中国共产党的凝聚力。
“要四面八方,不要四处出击”政策的中心是恢复和发展经济,即使在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后,中国共产党也牢牢地抓住这个中心工作不动摇。经济建设经费在全部国家财政预算中,1950年占25.5%,1951年占29.5%,1952年占45.5%。经济建设的财政投入,每年都保持了一定幅度的增长。经济建设经费在国家财政预算中占如此高的比重,是国民党统治下的旧中国从未有过的事。
土地制改革和经济发展改革
早在1919年7月14日,毛泽东就在其创办的宣传新思潮时事政治性周报《湘江评论》创刊宣言中写到:“世界上什么问题最大,吃饭问题最大。”解决吃饭问题就要靠农业,农业的恢复是一切部门恢复的基础,没有饭吃,一切都无从谈起,而恢复农业就离不开农民的支持,离不开农村土地制度的变革。
在农村进行土地制度改革的同时,中国共产党在城市中也开展了多方面的改革,其中最重要的是在国营工矿交通企业中进行民主改革和生产改革。随着国营经济的逐步建立,充分发挥广大工人在企业中当家做主的作用,中国共产党在放手发动群众的基础上,在企业中进行了系统的、有组织的、比较彻底的民主改革。
在民主改革的基础上,为了解决企业的科学管理问题,又进行了生产改革,其主要内容是:建立健全企业的管理机构,实行科学分工,建立生产管理和技术管理的责任制度;改革不合理的工资制度;开展生产竞赛运动等。国营企业的民主改革和生产改革,大大提高和加强了工人的生产积极性和主人翁责任感。
通过土地制度改革和发展经济改革,初步解决了国民党统治时期没有解决的“行路难”问题,为工农业发展和城乡交流奠定了基础。
新旧社会大翻篇
恢复国民经济是同建设一个新社会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在旧社会,许多贫苦民众被压迫在社会的最底层,虽受尽种种磨难,但没有实质性改变。为了改变这种情况,中国共产党做了大量工作,为恢复经济构建良好的社会环境。
1950年5月1日中央人民政府公布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作为新中国颁布实施的第一部法律,婚姻法对中国社会的变革起了颠覆性的作用。它以法律的形式,将婚姻稳固在男女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平等、保护妇女和子女合法权益等新的婚姻家庭制度上。婚姻法颁行后,全国开展了声势浩大的贯彻婚姻法运动,婚姻法宣传队深入每条街道和每个乡村,进入每个家庭,讲解婚姻法的要旨,并告诉广大妇女:她们自由了。
新中国成立初期,旧社会遗留下来的娼妓制度,仍然在危害着妇女的身心健康和社会秩序的稳定和谐,从而成为当时最为严重的社会问题之一。1949年11月21日,北京市第二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作出并通过《关于封闭妓院的决议》。接着,全国各地也陆续采取措施,封闭妓院,对妓女进行收容和教养,帮助她们治疗疾病,学会一种生产技术,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重新走上社会。
新中国成立初期,全国约有2000万人吸毒,占当时总人口的4.4%。为了彻底根绝烟毒之害,割除这一旧中国的痼疾毒瘤,中国共产党领导开展了一场全民动员的禁烟禁毒运动。各地方按照通令的要求,相继制定和颁布了相应的实施办法,保证了禁烟禁毒工作的顺利开展。在大力整肃之下,贻害中国100多年的鸦片烟毒的清除工作,在全国范围取得了巨大成功。
经过大力建设,至1952年年底,中国工农业总产值比1949年增长77.5%,比历史最高水平的1936年还高出20%。其中,工业总产值增长145.1%,农业总产值增长53.5%,工农业主要产品产量均已超过历史最高水平。在工农业恢复和发展的基础上,国家财政收入不但达到平衡,而且略有盈余;不仅保证了战争需要和物价稳定,而且开始了对重点建设项目进行投资。
人民生活幸福,社会发展稳定,整个国家呈现了前所未有的生机和活力。百年来备受欺凌的中国人民不仅切身感到了生活的安定,而且对未来充满了希望。而这一切的实现,是中国共产党在不断摸索中实现的,全体中国人民正是从这些亲眼目睹的事实中领悟到,中国共产党不仅能领导人民打碎一个旧世界,也有能力领导人民建设一个健康发展的新中国。
来源:综合湖北党史 《为什么能收拾好国民党留下的烂摊子》 共产党员网
编辑:曹春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