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史故事】《洪湖赤卫队》缘何3000场连演不衰?

一曲洪湖水,一台歌舞剧,悠悠几代情。

62年传承,3000余场演出,经典永流传。

——题记

“洪湖水,浪打浪,洪湖岸边是家乡……”伴随着悠扬动听的序曲,舞台呈现出一片波光粼粼的洪湖景象,歌剧《洪湖赤卫队》带领观众走进那段峥嵘岁月,重温红色革命情怀。62年来,它的足迹踏遍大江南北,连续演了3000多场,创造了新中国成立后创作剧目上演的最高纪录,是中国歌剧史上一部里程碑式的作品。作为湖北省歌剧舞剧院的保留剧目,湖北省歌把这部脍炙人口的红色经典从湖北带到了全国各地,三年前该剧更首次赴海外巡演,在悉尼歌剧院和墨尔本演奏中心上演,赢得了近两千名观众喝彩。

图为:2018年11月4日晚,风靡60年的中国经典民族歌剧《洪湖赤卫队》在悉尼歌剧院成功上演。

我们不禁要问,《洪湖赤卫队》缘何3000场连演不衰?

湖北创作走红京城

迄今演出3000多场


《洪湖赤卫队》讲述了上世纪30年代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贺龙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军团在同敌人作艰苦斗争的拉锯战中暂时撤离后,地方革命武装洪湖赤卫队在韩英和刘闯的带领下,在湖北洪湖地区继续与国民党保安团和当地湖霸彭霸天巧妙周旋,沉重打击了来犯敌人的故事,真实再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敢于斗争不怕牺牲的革命英雄群像,展现了革命前辈坚定不移的革命信仰和艰苦卓绝的斗争精神。

图为:1959年首演版。

《洪湖赤卫队》首演于1959年,1959年10月作为湖北省向国庆十周年献礼剧目首次进京演出,一炮而红,从此成为中华民族歌剧瑰宝。我国老一辈党和国家领导人周恩来、董必武、贺龙、陈毅等都欣赏过该剧的精彩演出,并给予高度评价。

 图为:1960年1月5日,“洪湖”第100场在怀仁堂上演。贺龙等中央领导出席并与全体演员合影留念。1月9日,贺龙在北京饭店宴请剧组。

自上世纪60年代以来,歌剧《洪湖赤卫队》产生了强烈轰动效应,无论哪个地方,也不论哪个剧团和剧种,都争相上演。该剧被拍成电影公开放映后,更是家喻户晓,风靡华夏大地,深受广大群众的热爱。

几十年来,《洪湖赤卫队》已先后演出3000余场,获誉无数。今年,它又光荣入选庆祝建党百年全国“百年百部”优秀舞台艺术作品。该剧排练导演周彦表示,《洪湖赤卫队》的重要意义在于,1959年它的诞生标志着中国歌剧终于寻找到了自己的样式和模式,形成了中华民族歌剧自身鲜明的美学品格,对新中国歌剧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不断传承与创新

契合现代观众审美


传承与创新是《洪湖赤卫队》经久不衰的两大法宝。

几代演员艺术接力,红色精神代代传承。剧中女主角韩英的扮演者,迄今已到了第五代。“第一代韩英”王玉珍、“第二代韩英”李祝华、“第三代韩英”刘丹丽、“第四代韩英”马娅琴、“第五代韩英”杨娟和陈小艺……前代的扮演者,都会毫无保留对后一代倾囊相授,形成良性循环和深厚积淀。

第五代“韩英”和新生代演员们经过前辈们的指导,在不断的历练中快速成长着。“新老交替”是舞台上的基本规律,作为“老演员”,马娅琴将自己的每一场演出都当作最后一场来珍惜,“这样才能无愧于舞台,无愧于观众”。比如最经典的唱段“洪湖水浪打浪”,虽然这一段篇幅短小,但作为全剧的核心,需要在保证音准、节奏、气口的基础上唱出风格来,是非常不容易的。“第二代韩英”李柷华和“第三代韩英”刘丹丽都给过马娅琴悉心指导,现在的导演周延甚至有一个习惯,就是每一场演出都做导演笔记,给主演们提供一面“镜子”,以便他们能够清晰地发现自己的问题并及时复盘纠正。

不断创新表现形式续写辉煌。为了紧跟时代发展,顺应观众审美,歌剧《洪湖赤卫队》分别于1976年、1989年、1998年进行了三次复排。于1999 年复排公演的《洪湖赤卫队》,剧情得到浓缩,台词得以精简,舞美更加精致,配器更为整齐,时长缩短为两个小时,大家耳熟能详的《洪湖水浪打浪》更是被改编成了气势磅礴的大合唱,大大增强了吸引力和感染力。

如今,《洪湖赤卫队》更进行了全方位“升级”。作曲家、指挥家王秀峰对《洪湖赤卫队》再次配器,在保留原本曲调精华的基础上,增强了整体作品的交响性,使之更加符合“大歌剧”的美学标准。在舞美方面,也在原先的经典场景进行了新型布景设计,更加贴合现代年轻观众的审美。

在“第四代韩英”马娅琴眼里,现在的观众不太喜欢过于“标签化”的人物,原来那种略拖沓的叙事方式也不符合当下人们的快节奏生活。再加上人们已经习惯现在的流行演唱会,对演出的声、光、电都有越来越高的审美需求。

正是在这样的“千锤百炼”中,《洪湖赤卫队》才能经久不衰。

历久弥新的红色经典  

延绵不绝的精神力量


《洪湖赤卫队》是革命岁月的真实写照,唱的是革命战士的真情实感。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贺龙、周逸群、段德昌等一批卓越的政治家、军事家,以百里洪湖为中心建立了不世功勋湘鄂西革命根据地,谱写了中国革命史的辉煌一页。心潮澎湃的路易·艾黎,写下了《同洪水搏斗的人们》等文章,把 “艰苦奋斗,百折不挠,勇往直前,战胜每一个困难”的“一种为普通洪湖人民掌握的精神”誉为“洪湖精神”。

革命胜利以后,更多的人认识到了洪湖精神的宝贵价值。20世纪50年代初,湖北省实验歌剧团的成员们赴湖北采风,后来,创作出《洪湖水,浪打浪》,成为歌剧《洪湖赤卫队》的主旋律。


图为:编剧、作曲之一张敬安(左)、欧阳谦叔(右)。

当年《洪湖赤卫队》“第三代韩英”刘丹丽曾表示,“唱红歌、演红剧”并不仅仅是一种形式,更是一种民族精神的传递。作为演员,他们希望让年轻一代的观众通过听音乐、看故事的方式,从革命先辈身上看到民族魂。

大学生王晨钰看过《洪湖赤卫队》后,有感而发:“这是我第一次看歌剧,演员们穿透人心的歌声让我感到无比震撼!”作为一名“00后”大学生,王晨钰对《洪湖赤卫队》的故事并不熟悉,“后排的老奶奶一直饱含深情地跟着哼唱,而我和同学们却不了解这个故事,但我们很快就被跌宕起伏的情节和优美动听的旋律吸引住了,历史是有温度的,是不能被忘却的。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们更要学党史,把红色基因一代代传承下去。”

据悉,中宣部、文旅部、中国文联定于今年5月至7月举办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优秀舞台艺术作品展演。湖北省歌剧舞剧院歌剧《洪湖赤卫队》成功入选“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优秀舞台艺术作品展演”剧目,并将赴全国各地进行展演。

《洪湖赤卫队》剧组还将走进湘鄂西苏区革命烈士陵园,拜谒革命先烈,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以实际行动践行“学党史、感党恩、悟思想”。


来源:湖北广电融媒体新闻中心

编辑:曹春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