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史故事】 黄旭华:隐“功”埋名三十载

他隐姓埋名三十余年,为我国国防现代化建设作出了卓越贡献;他是世界上核潜艇总设计师亲自下水做深潜试验的第一人,被誉为“中国核潜艇之父”;他曾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成就奖、第六届全国道德模范、感动中国2013年度人物、武汉功勋市民、第六届武汉市道德模范等荣誉……他就是黄旭华,他曾说:“武汉是我第二故乡”。

今天,“党史里的湖北之最”带您走进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

(2019年9月22日拍摄的黄旭华院士。)

黄旭华,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船舶制造、核潜艇研究设计专家。1926年出生于广东海丰,1949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造船系船舶制造专业。历任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第七一九所副总工程师、副所长、所长兼代理党委书记;先后被国防科工委任命为核潜艇副总设计师、总设计师。是我国第一代鱼雷攻击型核潜艇及战略导弹核潜艇的总设计师,被誉为“中国核潜艇之父”。他参与完成的我国第一代核潜艇研制项目获1985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参与完成的导弹核潜艇研制项目获1996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

隐“功”埋名三十载,终生报国不言悔

2017年,无疑是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最红最火的一年。这一年,这位隐姓埋名30年的国家功臣“圈粉”无数。

1945年,海边出生的黄旭华,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上海交通大学造船系,续写自己与大海的故事。第二年,黄旭华成为一名光荣的中国共产党员。1954年,30岁的黄旭华在上海船舶工业管理局,参加苏联援华舰船的转让制造和仿制工作。在他的第一个30年,他不仅成长为一个拥有现代造船理论与技术的专业人才,而且实现了人生思想、理想与抱负的涅槃,成为了一个铮铮的革命者,为其后来铸造国之重器奠定了专业基础和思想基石。

上个世纪,在没有外援、没有资料、没有计算机的情况下,以黄旭华为代表的中国核潜艇人创造了世界核潜艇研制史上前所未有的速度:上马三年后开工,开工两年后下水,下水四年后正式编入海军战斗序列。中国成为当时全球五个拥有核潜艇的国家之一。“从一开始参与研制核潜艇,我就知道这将是一辈子的事业。”黄旭华说。

(图为黄旭华在葫芦岛核潜艇前合影)

从34岁到63岁,黄旭华与老家亲人神秘“失联”30年。父亲去世,他没有回家;二哥去世,他也没有回家。他在做的工作,家乡亲人多次写信询问都得不到答案,直到1987年,93岁的老母亲看了上海一家杂志上关于“黄总设计师”的报道《赫赫而无名的人生》,才终于明白,自己的儿子在为国家造核潜艇。

但即使作出如此重大的贡献,在被称作“中国核潜艇之父”时,黄旭华仍不断强调,“国家发展核潜艇事业,归功于中央的正确领导,全国人民支持,核潜艇研究是千千万万科研人员协同完成的,功劳是大家的,荣誉是集体的。”

“祖国需要我流血我就流”

“当祖国需要我冲锋陷阵的时候,我就一次流光自己的血;当祖国需要我一滴一滴地流血的时候,我就一滴一滴地流!”2014年2月,在中央电视台2013年度感动中国人物颁奖现场,黄旭华院士领奖致辞时字字铿锵。

(黄旭华在中船重工719研究所)

事实上,黄旭华院士早先的志向是学医。他的父母都是村里的医生,但是他们没有读过正规的医科学校,靠的是传统的土方,一旦遇到了疑难杂症,往往就束手无策了。受父母影响,他在上高中前立志做个医生。但在亲眼目睹了日军飞机狂轰滥炸的场面后,他改变了原来的初衷,对于制空权的重要性深有体会,决心改学工科,投身国防建设。“我老家就在海边,小时候经常可以看到海面上游弋着的军舰,也知道制海权事关重大。所以当时想如果不能学航空,那就学造船,服务海军,反正都是对付敌人。”

(黄旭华院士与华师一附中学生交流)

在与学生互动的时候,不少中学生提问:“在您心中,怎样算是爱国呢?我们该如何做一个爱国青年?”

黄旭华院士笑答:做一个爱国青年很简单。第一,要把你的志愿同祖国的命运联系起来;第二,要把个人理想和民族的命运结合起来。

深情回忆武汉是“第二故乡”,希望年轻人报效祖国

自1976年来到中船重工集团公司719研究所工作,黄旭华就与武汉结下了不解之缘。

黄旭华曾说:“在我一生中,工作和生活时间最长的地方就在武汉。我九岁离开家,在上海求学四年,到北京、辽宁工作了不到10年,1976年到武汉来,这里成为我的第二故乡。武汉科研条件好,工业生产体系也比较完备。原来我们研究所的科研人员大多毕业于上海交大和哈尔滨的大学,现在主要来自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大学。”

在黄老眼里,身为全国大学生最多的城市,武汉有底蕴、有前途。他真诚地给年轻人创业成才、报效祖国提两点建议:

现在科学进步非常快,高新尖端技术,特别是先进的国防技术,要想从国外引进,几乎不可能。只有自力更生,才能掌握主动权、保持领先优势;二是要准备艰苦奋斗,年轻人不要一味想着去国外淘金,你们有责任。年轻人是国家的希望和未来,希望你们不辜负人民的期待,好好努力,报效祖国。


来源综合:新华网、武汉文明网、长江日报等 

编辑:曹春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