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史故事】青岛民盟的“地下交通站”

近日,一位叫谢希贤的老人,通过中共青岛平度市委统战部联系到民盟青岛市委会。他说,他是抗战后、新中国成立前那段时期的中共地下交通员,了解那个时期的一段历史,尤其是民盟盟员与中共党员并肩作战、共同迎接革命胜利的历史。

为了将这段珍贵的历史传承下来,民盟青岛市委会组建了“青岛民盟与民报关系研究”专题组,由盟员王程祥任负责人,把这段珍贵的历史记载下来。

“地下党”提供信息

有盟员潜伏于民报

谢希贤,1930年生于青岛,山东青岛平度人。16岁开始成为中共地下“交通员”,新中国成立前为民盟与中共之间传递情报。新中国成立后,在青岛平度西关中学担任物理教师。

谢希贤老人不顾年事已高,先后两次赶到民盟青岛市委会,对这段历史进行了深情回忆,民盟青岛市委会也派出专题组成员多次赴平度探访老人,并进行了“口述史”整理。谢希贤老人说,当时,有三位民盟盟员在青岛民报工作,以编辑、记者的身份作掩护,与中共进行联系,在秘密战线上默默作着贡献。中共方面为了支持他们的工作,给他们黄金以维持报社的运转及地下工作。这三位盟员是常青、陈南冰、贾刚。

谢希贤老人还提供了另外一个重要信息:当时参与革命工作的中共地下联络员管哲生居住在青岛市北区,并提供了联系方式。

管哲生,1927年生,山东青岛平度人,18岁初中毕业时,被中共党组织选为联络员,从事地下工作。管哲生也认为自己当时是为中共和民盟之间传递信息,并为此而骄傲。新中国成立后在耐火材料厂担任干部。

管哲生老人回忆,当时,许多有价值的情报都是通过盟员陈南冰同志的秘密电台发送给解放区的,陈南冰的电台是向解放区传送情报的主要途径之一。管哲生老人还介绍,当时中共的交通员和联络员们,冒着生命危险送民盟盟员去解放区(平度)学习。这段历史见证了在黎明前的党盟密切合作关系。

查询民盟盟史和档案发现,1946年民盟在青岛秘密成立地方组织时,并没有这三个人。两位老人的介绍或许传递出这样的信息:常青、陈南冰和贾刚当时或许属于民盟中央直属领导,与当时在青岛秘密建立组织的青盟创始人陈仰之等不是一条线的,只是在后来公开工作之后,他们才联系上的。

谢希贤和管哲生两位前辈的口述尚不够完善,那是在黎明前的黑暗状态,依然处处充满危险,因为地下工作的性质,对于互相之间的联络有着严格的规定,再加之年代久远,很多东西无法很具体、很清晰地描述。此时,寻找更多的历史文献和见证人,弄清楚历史事实就显得尤为重要。

“文史专家”证实

那三个人是“民盟的”

为了寻找答案,“青岛民盟与民报关系研究”专题组进行了深入调查和采访。各种信息从档案馆、社科院、高校、媒体、媒体人等方向汇集而来,经过梳理,证实常青、陈南冰、贾刚三人当时确在民报工作,也确是当时的进步人士,以编辑、记者身份作掩护,从事着危险的地下工作,为新中国的建立默默奉献着。

经查阅档案发现,民报于1947年3月29日创刊,由国民党特务何凤池及王保仁出面登记注册,在今青岛市市南区聊城路办公。《民报》为日报,日出4开4版。《民报》在民间又被称为“小民报”,因为版面小,又采用6号字印刷而得名。

民报的编辑、记者有陈南冰、常青、梁宝、冯德英等人,其中常青最为有名,他不仅是民报记者,还兼任美联社、合众社记者,是当时青岛异常活跃的社会活动家。

民报虽然由国民党主办,却经常发表一些与官方新闻不同的报道,在那个白色恐怖弥漫的黑暗的旧青岛,《民报》“适当报道事实真相”,给予正义于必要的支持,与这些进步人士的努力是分不开的。

在通过各种渠道了解民报和那段历史的时候,一个重要线索让专题组眼前一亮。民报办有副刊,辟有“青岛”“滩头”“自由浪”“影剧”等栏目,在当时的青岛颇有影响,给当时的青岛文坛带来一股新风,而这一切,都指向一个编辑:梁宝。

梁宝是《民报》副刊编辑。1947年底,他组织了一个青年文艺社,成员有山音、刘绪萱、江流、怡青等人,还有鲁海。

鲁海是青岛著名文史专家。这让专题组非常兴奋,因为,鲁海先生也是民盟盟员,他一定也知道一些当时的故事。鲁海先生1953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时任青岛一中教师,于1956年调到青岛文化系统工作。

鲁海回忆,他参加《民报》编辑梁宝组织的青年文艺社时只有十几岁,是礼贤中学的学生,是青年文艺社最小的成员,但是,因为在文学上有了一些成就,已经在正式场合被称为“先生”。鲁海说,据他了解,当时的民报确实充当着“地下交通站”的角色,有两位中共地下党员在为民盟和中共传递情报,情报由谢希贤、管哲生两位地下工作者设法送到民报的“信箱”(地下工作用语),然后由陈南冰通过民报的电台传递到解放区,陈南冰操作的电台,是向解放区传递情报的主要途径之一。

民报三位“地下盟员”

解放后公开身份

从鲁海口中,专题组得知梁宝居住在青岛,现名孟力,离休前在文化系统工作。在青岛市文联工作人员赵夫青的帮助下,专题组见到了孟力。

孟力(原名梁宝,以下称孟力),1928年生,广东人,中学就读于青岛的市立中学。在民报工作时是单身,民报编辑部白天是他的工作场所,晚上就是他的宿舍,也是他组织文学青年活动的场所,还是他从事地下工作的据点。孟力说,他当时也在为中共方面工作。因为他当时在青岛文坛的影响力较大,外界都以为他是民报的副刊编辑,其实,他是国际版编辑。

孟力白天黑夜都生活、工作在民报编辑部,更方便接触民报的记者、编辑,和陈南冰等人非常要好。他介绍了更为翔实的情况。

孟力说,常青、陈南冰、贾刚三人都非常有才华,不仅采写新闻报道客观、真实,而且文采斐然,尤其是陈南冰,思想进步,以“南冰”之名在各大报发表文章,也撰写散文,如《青年,在英雄的面前》等,在当时很有影响。

新中国成立后,因工作需要,陈南冰在民盟青岛市委会工作。

孟力告诉专题组,常青、陈南冰、贾刚等人在新中国成立前那段血与火的岁月里,思想进步,不畏凶险,兢兢业业为革命工作,当时,因为地下工作的需要,几乎没有人了解他们三人是否加入了民盟、何时加入了民盟。新中国成立后,他们的民盟盟员身份才公开,并在中央国家机关、地方政府机关、党派机关等承担重要工作。

为了获取更为翔实的历史资料,专题组作了很多努力,查阅了大量文献,也曾向各方请求协助,但因为年代久远,档案文献没有对三位盟员进行任何记录,包括新中国成立后三位盟员公开身份后的信息都很鲜见。

就在本文成文之时,谢希贤老人、鲁海老人、孟力老人均已先后故去。借此文向为党盟合作付出过努力的人们致以深深的敬意。


来源:人民网

实习编辑:张皖媛

责任编辑:王雨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