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汉江水位特征值:
汉江干堤设防水位40.80米,警戒水位41.80米,保证水位44.50米;小江湖堤设防水位43.30米,警戒水位44.30,保证水位47.00米; 邓家湖堤设防水位43.50米,警戒水位44.50米,保证水位47.20米。
二、巡堤查险:
(一)巡查方法
巡查人员随身携带探水杆、铁锹、手电筒等工具。
1、巡查临河时,一人在临河堤肩走,一人(或数人)拿铁锹走堤坡,一人手持探水杆顺水边走。
2、巡查背河时,一人走背河堤肩,一人(或数人)走堤坡,一人走堤脚。观察堤坡及堤脚附近有无渗水、管涌、裂缝、滑坡、漏洞等险情。‘
3、对背河堤脚外50m-100m范围以内的地面及坑塘、水井、沟渠,应组织专门小组进行巡查。检查有无管涌、翻沙、渗水等现象,并注意观测其发展变化情况。对淤背或修后戗的堤段,也要组织一定力量进行巡查。
4、发现堤防险情后,应指定专人定点观测或适当增加巡查次数,及时采取处理措施,并向上级报告。
5、每班(组)巡查堤段长一般不超过1km,可以去时巡查临河面,返回时巡查背河面。相邻责任段的巡查小组巡查到交界处接头的地方,必须互越10m-20m,以免疏漏。
6、巡查间隔时间,根据不同情况定为10-60分钟。
7、巡查时要成横排走,不要成单线走,走堤肩、堤坡和走水边堤脚的人齐头并进拉网式检查。
(二)注意事项
1、巡查、休息、接班时间,由带领巡查的队长统一掌握,执行任务途中不得休息,不到规定时间不得离开岗位。
2、巡查时必须带铁锹、口哨、探水杆等工具,其它物料及运土工具可分放堤顶,以便随时取用,夜间巡查时,一人持手电筒在前,一人拿探水杆探水,一人观测水的动静,聚精会神仔细查看。
3、巡查中发现可疑现象,应派专人进一步详细检查,探明原因,迅速处理。
4、巡查人员必须认真负责,不放松一刻,不忽视一点,注意“五时”、“五到”,做到“三清”,“三快”。
“五时”是:
黎明时(人最疲乏),吃饭时(思想最松劲),换班时(巡查容易间断),黑夜时(看不清容易忽视),狂风暴雨时(出险不容易判断)。
“五到”是:
眼到:即看清堤顶、背水堤坡和坡脚有无崩塌、裂缝、漏洞、散浸、翻砂鼓水等现象;看清临河堤坡有无浪坎、崩坎、近堤水面有无漩涡等现象。
手到:当临河堤身上做有防浪排等防护工程时,要用手检查堤边签桩是否松动,桩上的绳缆、铅丝松紧是否合适,风浪冲刷堤坡时,检查有无崩塌掏空现象;水面有漩涡处要用探水杆随时探摸。
耳到:细听水流有无异常声音,夜深人静时伏地静听,有助于发现隐患。
脚到:在黑夜雨天,淌水地区,要赤脚试探水温及土壤松软情况,如水温低,甚至感到冰凉,表明水可能从地层深入或堤身内部渗出,属于出险现象,土壤松软亦非正常。跌窝崩塌现象,一般也可用脚在水下探摸发现。
工具物料随人到:巡查人员在检查时,应随身携带铁锹、探水杆等,以便遇到险情及时抢护。
“三清”是:
出险险情要仔细鉴别险情并查清原因。
报告险情要说清出险时间、地点(堤防桩号)、现象、位置(临河、背河、距堤根距离、水面以上或以下等)等。
报警信号和规定要记清,以便出险时及时准确的报警。
“三快”是:
发现险情要快,争取抢早、抢小、打主动仗。
报告险情要快,以便使上级及时掌握出险情况,采取措施,防止失误。
抢护险情要快,根据险情,迅速组织力量及时抢护,以减少抢险困难和危险程度。
5、出险标志
出险、抢险地点,白天挂红旗,夜间挂红灯(应能防风雨)或点火,作为出险的标志。
三、常见险情处置:
进入汛期,汉江险情可能出现散浸、浪坎、坝身裂缝、堤岸崩塌、漏洞、跌窝、脱坡、管涌、闸站险情和漫溢等10种,其中较为常见的有散浸、浪坎、崩岸、脱坡、管涌等险情。
1、散浸
在汛期持续较高水位作用下,河水通过堤身土壤的空隙,在堤内坡或内坡脚附近渗出,使堤坡湿润变软,甚至发生浸润水流。表现为水温高低来判断是否存在散浸险情。
抢护措施:一般是在背河堤坡开人字形导渗沟,目的是降低背河堤坡的浸润线,使堤坡土体保持干燥,增强其抗滑稳定能力,预防背水脱坡险情的发生。
2、浪坎
汛期水面较宽、风浪较大的堤段,由于风浪冲击淘刷,堤外坡土粒容易被水流冲走,导致形成浪坎,严重的浪坎可使堤身发生崩塌。
抢护措施:一是土工织物布护坡防浪。用土工织物布、土工膜布、蓬布、彩条布铺或草垫等在临河堤坡上形成护坡,顶部用土袋等重物压在堤顶上,并在其上用沙(土)袋压紧,沙(土)袋用强索系在堤顶木桩上。二是树木排(竹排、梢料枕)等削减风浪。用铁丝或绳索扎成树木排,将树木排重叠3-4层。三是采用枝叶繁茂的柳树等防浪。树杆顶部用块石锚放固定在水中,树杆根部用铁丝或麻绳拴在堤顶的木桩上,达到削减风浪的目的。
3、堤岸崩塌
河道弯曲部分凹岸一侧因受到急流冲刷,掏空堤脚或岸坡,导致水下坡度变陡,造成堤岸崩塌险情。
抢护措施:水下抛石护脚,水上块石护坡。护脚块石宜采用石质坚硬的石灰石、花岗岩等。一般情况选用单个块石重量要超过50kg,急流处每块块石要达到200-300kg,必要时抛石笼护脚。水上块石或混凝土块护坡。
4、脱坡
从脱坡险情所发生的部位看,可分为内脱坡和外脱坡。当堤身背水坡发生散浸,没有及时处理或处理失当,险情就会继续发展。由于堤脚基础软弱,或内临坑塘洼地,堤顶或内肩、内坡发生弧形裂缝,继而扩大,内坡逐渐向下滑动,甚至骤裂下挫,堤身形成吊坎,堤脚土体隆起,有的甚至连堤基也一起发生滑动的现象,叫做内脱坡或滑坡。
堤身迎水坡或堤顶出现裂缝,随着裂缝的发展,堤身局部的下滑动或堤身与基础一起滑动的现象,叫做外脱坡。
抢护措施:内脱坡抢护,可在临河堤坡截渗,背河堤坡加做滤水土撑和滤水戗台补坡。
根据脱坡险情的状态,险情较轻的可采用间断布置的滤水土撑抢护,险情较重的则应采用连成一片的滤水戗台抢护。相邻土撑的边与边间距一般为8m左右,土撑顺堤长10m左右,顶面宽(厚)5m左右,边坡1:3-1:1.5,顶部应低于洪水位2m左右。滤水戗台顺堤长度应超过渗水段两端各5m。
外脱坡抢护方法:护脚固基,临河削坡减载、护坡防冲,背河加培堤身。
5、管涌(又名翻砂鼓水)
在河流高水位作用下,水流从河岸沿着堤基向堤内渗透,渗透水流经过强透水层到达堤内后,仍然具有很大压力,如果冲破了粘性土复盖层,将下面的粉砂、细砂带出来,发生冒水涌砂现象,即称为管涌,也叫翻砂鼓水。发生在渠道、水塘中的管涌险情,管涌口附近水温较低并有砂盘出现,水体颜色变浑或水面有时伴有冒气泡和翻水花现象。
抢护措施:一是砂石反滤导渗围井。及时在管涌孔口处周围清除杂物,挖去软泥,用土袋做成围井,土袋要压实。井内按反滤导渗要求,分层铺设反滤砂石料,围井高度一般0.6-2.0m,并在井口安设排水管,使反滤出的清水离开土袋围井,以免冲坏围井地基。二是蓄水反压。降低临、背水头差,缓解管涌险情的发展,如管涌范围较大、孔眼较多,在做反滤导渗铺盖的同时,可利用管涌群周边高地加做围堰,进行蓄水反压。
来源:沙洋县防汛抗旱指挥部
编辑:曹春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