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史知识】党领导新中国核工业的历史经验与启示

党领导新中国核工业的历史经验与启示

国家原子能机构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指出,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坚强领导。原子弹、氢弹、核潜艇、“华龙一号”三代核电、高温气冷堆、中国环流器二号M装置等大国重器,是中国核工业坚持党的领导,不断从辉煌迈向辉煌的最好例证。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中国核工业六十六载筚路蓝缕,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丰功伟绩,为国防建设和国民经济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中国核工业以其绝对忠诚的政治品格和深厚的发展实践基础,为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提供了宝贵经验和有益借鉴。

一、中国核工业聚焦“国之大者”,自力更生,与新中国同命运、共成长

从创建之日起,中国核工业就以保障国家安全、巩固社会主义政权为己任,以党的旗帜为旗帜、以党的宗旨为宗旨、以党的意志为意志,坚定按照党中央指明的政治方向、确定的前进路线砥砺奋进。在创建和发展历程中,核工业人不断赓续和丰富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锤炼鲜明的政治品格,打造国家名片,筑牢大国根基。

(一)白手起家筑脊梁,巩固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1955年—1978年)

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内一穷二白、百废待兴,新生社会主义政权遭到打压和遏制。1955年1月,为抵御帝国主义的武力威胁和打破大国的核讹诈、核垄断,尽快增强国防实力,保卫和平,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高瞻远瞩、审时度势,果断作出了发展原子能事业的伟大决策,中国核工业由此揭开了伟大的历史篇章。

一是“两弹一艇”研制成功。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代表了中国科学技术的新水平,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拥有核武器的国家,打破了西方超级大国的核垄断和核讹诈。1967年6月17日,我国第一颗氢弹空爆试验成功,距离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仅用了2年8个月,与美、俄等核大国相比,用时最短,赶在了法国的前边,震惊了世界。1970年12月26日,我国自主研制的第一艘核潜艇成功下水,我国由此成为世界上第五个拥有核潜艇的国家。艇上零部件有4.6万个,需要的材料多达1300余种,全部自主研制,没有用国外一颗螺丝钉。邓小平曾这样评价:“如果六十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

二是核工业体系日臻完善。1958年5月31日,时任中共中央委员会总书记邓小平批准了中国核工业第一批厂矿选点方案,涉及铀矿开采、水冶、铀浓缩、元件制造和核武器研制等,成为中国核工业体系的雏形。经过多年的发展,中国已成为世界上为数不多拥有铀矿冶、铀浓缩、核燃料元件、核电、放射性废物处理处置等完整核工业产业链的国家,为我国核能和平利用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是核能发展提上日程。1970年2月,周恩来总理在听取上海缺电情况汇报时指出,解决上海和华东地区的用电问题,要靠核电……二机部不能光是爆炸部,要和平利用核能,搞核电站。1970年2月8日,上海市召开会议,传达周恩来总理的指示精神,动员部署上海核电研究和开发工作,并成立“728工程”会战办公室。

(二)开放合作谋发展,助推新中国富起来(1979年—2012年)

改革开放后,党中央对核工业转型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邓小平指出,国防工业设备好,技术力量雄厚,要充分利用起来,加入到整个国民经济中去,大力发展民用生产。1997年,江泽民强调,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再创核能事业新业绩。在这一时期,中国核工业进入军转民发展期,核能和平利用为核工业规模化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舞台。以核电为标志,中国核工业逐步向市场化迈进。1985年3月20日,我国大陆第一座自主设计、自主建造、自主运营的秦山核电站开工建设,标志着我国和平利用核能迈出新步伐。1991年12月15日,秦山核电站成功并网发电,实现中国大陆核电“零”的突破,被誉为“国之光荣”。16天后,中巴两国在北京签订了合作建设巴基斯坦恰希玛核电站协议,标志着中国跨入核电出口国行列。

本世纪初,胡锦涛在调研核工业时指出,要发展核事业就必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走自己的核工业发展道路。中国核工业在多年核电设计、制造、建设和运行的基础上,开启了新一代核电技术研发工作。2008年,国家批准实施了“大型先进压水堆及高温气冷堆核电站科技重大专项”,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充分汲取国际三代核电非能动安全的先进理念和运行经验反馈。2010年,中国按照最先进的安全标准,组织开展了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三代核电技术“华龙一号”的研发设计工作,在实现三代核电自主化的进程中迈出了坚实步伐。

随着核电的发展,中国核工业的设计研发、核燃料加工生产、核安全与辐射防护,以及核仪器仪表等研发水平显著增强;核电规模日趋壮大,先后形成了浙江、广东大亚湾和江苏田湾三个核电基地;核燃料循环产业各环节能力水平大幅提升,为我国和平利用核能提供了物质保障;培养了一大批核领域高科技队伍,为我国核工业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人才保障。

(三)攻坚克难开新局,助推新中国强起来(2012年以来)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核工业作出系列决策部署,中国核工业迎来了重大发展机遇期。特别是2015年,在我国核工业创建6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要求核工业坚持安全发展、创新发展,坚持和平利用核能,全面提升核工业的核心竞争力,续写我国核工业新的辉煌篇章。

一是核心竞争力显著提升。核科技、核动力研发基地以及先进核燃料技术研发平台初见成效。中国先进研究堆、中国实验快堆、串列加速器、放射化学实验设施等一大批核科技研发设施先后建成投用。三代采铀技术实现工业规模化应用,铀浓缩技术实现升级换代,自主核电燃料元件实现工业应用。技术含量高、辐射范围广、产业带动能力强的高端核装备制造产业布局和能力基本形成。

二是核能发展进入世界前列。我国自主研制的三代核电技术“华龙一号”,安全性能达到国际最高水平,全球首堆福清核电5号机组和海外首堆巴基斯坦卡拉奇核电2号机组成功商运;引进三代核电技术AP1000全球首堆实现商运;高温气冷堆示范工程启动实施。我国现有在运核电机组51台,在建核电机组20台,在运核电装机容量位列世界第三,在建核电规模世界第一。

三是核技术应用日益广泛。我国核技术应用产业规模不断壮大,在材料改性、无损检测、辐照育种、食品农产品辐照加工、核医学等方面,形成较为完备的产业体系,年产值规模实现20%以上增长,成为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新亮点。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核技术充分发挥独特优势,代替传统化学灭菌,将医用防护服灭菌时间由原来的7—10天缩短为1天,大大缓解了武汉等地区日需10万套防护服的燃眉之急。在疫情防控的吃紧关头,利用辐照技术对医用防护服进行灭菌处理,约占前期供给总量的50%以上。

四是安全发展保障能力全面加强。我国新建核设施严格按照国际最高标准建造,老旧核设施本质安全度显著提升,安全隐患进一步消除;一批放射性废物处理处置设施建成投运,放射性废物治理能力体系基本形成;核设施实物保护系统不断优化,核安保能力不断加强,确保了核材料一件不丢、一克不少;国家、省、设施单位三级核应急管理体系和救援能力体系日趋完善,为核工业安全高效发展提供了坚强保障。

五是核领域国际治理成效日益凸显。核工业创建至今,我国先后与3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签署了政府间核能合作协议,多双边合作交流成果丰硕。铀矿开采、核燃料元件制造、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华龙一号”三代核电走出国门。积极参与核领域国际规则制定,加强国际核事务管控与处理,严格履行防核扩散国际义务,成功完成加纳、尼日利亚微堆低浓化改造,进一步彰显负责任大国形象,得到了国际社会的高度赞誉和认可。

二、历史映照现实、远观未来,经验历久弥新、启迪后人

回顾发展历程,中国核工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每一次重大决策、发展转型都离不开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经过多年实践,中国核工业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培育了一支甘于奉献、勇于拼搏的核科技人才队伍,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核工业发展道路。

(一)始终坚持党的领导是核工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

中国核工业是在党中央的亲切关怀和直接领导下创建和发展壮大起来的。一心跟党走、始终听党话,已成为中国核工业与生俱来的红色基因,融入发展的血脉中。从举全国之力研制“两弹一艇”,坚决抵御西方国家核垄断、核讹诈,到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决策部署核电产业,中国核工业的每一次紧要关头的重大决策,都离不开党中央的坚强领导,离不开各级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离不开广大党员身先士卒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离不开广大核工业人以身许国、敢为人先的拼搏奋斗。核工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必须一以贯之坚持党的领导,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党中央的决策部署,把筑牢国家安全基石作为第一要务,坚守使命担当。

(二)始终坚持举国体制是核工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显著优势

1962年11月3日,毛泽东在《关于加强原子能工业领导问题的报告》上批示:“要大力协同做好这件工作。”并批准成立中央专门委员会,由周恩来总理担任主任并负责。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来自全国26个部委、20个省区市、1000多家单位的科技人员团结协作,参加“两弹一艇”攻关会战。在这期间,领导、专家、技术工人密切配合,理论、设计、实验紧密结合,围绕核心目标,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创造精神,鼓励青年科学家、技术人员开展民主讨论、多路探索,优选技术路线、集中力量攻关,寻找最佳解决方案。核电建设现场也成为“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主战场,据统计,建设一台百万千瓦核电机组,需要6万多台设备,需要数千名研发设计人员、5000余家协作配套厂家、近20万名技术人员共同参与建设。历史充分证明,我国能在短时间内取得成功研制“两弹一艇”的举世瞩目成就,在起步较晚的情况下,率先实现三代核电全球商运,其最重要的一条经验就是坚持举国体制,充分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制度优势,形成国家意志,全国一盘棋、上下一条心,才能把事情干成、干好。核工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必须一以贯之坚持道路自信,更加注重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实现资源最佳配置和充分利用,形成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的发展新局面,促进核能高质量发展。

(三)始终坚持自力更生是核工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制胜法宝

中国核工业创建伊始就结合国情,确立了“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的方针,从成功研制“两弹一艇”到整个核工业的顺利转型,从核电“零的突破”到“华龙一号”成功商运,从国产化的重大跨越到核电站的成功出口,每一次自我超越都离不开自力更生的志气、骨气、底气。苏联停止援助后,国际社会普遍认为,从此中国将处于核技术真空状态,再过20年也搞不成原子弹。针对这种情况,毛泽东批示:“要下决心搞尖端技术,赫鲁晓夫不给我们尖端技术,极好。如果给了,这个账是很难还的。”当时的二机部党组根据毛主席批示精神,提出原子能工业建设和核武器研制要“自力更生过技术关,质量第一,安全第一”,全体共产党员和职工立即行动,大批专家和科技骨干从全国各地迅速奔向核武器研制和试验第一线。在核弹爆轰试验之前,必须解决理论计算数据问题。在国外严密封锁的情况下,邓稼先率领理论部仅有的十几人,在无权威资料、无实践经验的条件下,开展了大量运算,使我国尖端事业在简陋条件下以较短时间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核工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必须一以贯之坚持自主创新,把核心技术牢牢把握在自己手中,勇攀科技高峰,敢为人先,掌握创新制高点、发展主动权,推动中国特色先进核工业体系早日建成。

(四)始终坚持安全第一是核工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关键

核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核事业发展的生命线,确保核安全是发展核工业的重要前提和政治责任。2014年3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出席海牙第三届核安全峰会时,首次提出理性、协调、并进的核安全观,指出:“要使核能事业发展的希望之火永不熄灭,就必须牢牢坚持安全第一原则。”回顾发展历程,核工业始终保持着良好的安全记录。核设施保持安全运行,在建核设施的安全质量均处于受控状态。我国正在开展的第三代核电建设,以及第四代核电技术研发,提高了核能发展的本质安全度。核安保工作处于国际先进水平,核材料做到了“一克不少,一件不丢”,为提升全球核安全水平作出了突出贡献。正因为守住了核安全这条生命线,才有了和平利用核能的广阔空间。核工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必须一以贯之坚持安全发展,继续创新管理方式,不断提高我国核设施的固有安全性,在确保核安全中追求卓越,真正实现核工业稳定、高效、安全发展。

(五)始终坚持伟大建党精神是核工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的先驱们创建了中国共产党,形成了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这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两弹一艇”研制时期,许多仁人志士抱着一腔报国情怀,舍弃国外优越待遇,历经千辛,回到祖国怀抱,投身原子能事业;成千上万核工业人扎根茫茫无际的戈壁荒原和人迹罕至的深山峡谷,隐姓埋名、以身许国,展示了核工业人爱党、爱国、爱业的铮铮风骨,为构建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注入核旋律。半个多世纪以来,核工业不断传承和发扬伟大建党精神,激励一代又一代核工业人献身核工业,攀登一个又一个科技高峰,取得一项又一项科技成果,已成为核工业持续发展的强大动力和宝贵财富。核工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必须一以贯之坚持文化自信,不断发扬核工业艰苦奋斗、自力更生、勇攀高峰的优良传统和精神品质,唱响“强核报国 创新奉献”新时代核工业主旋律,再创核工业发展新辉煌。

三、建党百年风华正茂,奋进正当时,砥砺再扬帆

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了力争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碳中和的重大战略部署。核能作为稳定基荷能源,是中国优化能源结构,推进能源生产与消费革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必然选择。这既对核工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新机遇,又为核工业安全高效发展确定了时间表。

新时代需要新担当,新征程需要新作为。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核工业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始终坚持党对核工业的绝对领导,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核工业改革发展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把思想和行动自觉统一到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沿着一代代核工业人打下的坚实基础,继续走好我们这一代核工业人新的长征路。

——必须坚持自主创新。充分发挥我国完整核工业产业链的优势,更加注重科技创新,抓住关键环节,大力提升新原理、新技术、新方法、新工艺、新材料的原始创新能力,增强内生发展动力,搞好技术储备,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同时要以工程为牵引,在基础科学前沿领域实现原始创新,在战略性高科技产业领域实现跨越,提高系统集成创新能力,完善协同创新机制,建立产学研合作机制,提高核工业体系的整体效能,打造一批创新力量雄厚、开放合作的研发平台。

——必须坚持安全至上。核安全是核工业发展的生命线。加快核设施退役与放射性废物治理进程,完善放射性废物治理体系,提升核退役治理技术能力,实现废物产生与处理、处置达到动态平衡,实现即产即消。创新核安全监管模式和手段,不断提升核与辐射安全监管能力。推动《核电厂核事故应急管理条例》立法,强化实战化演习演练和培训,提升核设施应急与反恐能力。加强全国核材料管制能力和水平,提升大型公众活动核安保能力。

——必须坚持深化改革。把握改革契机,乘势而上,主动作为,瞄准建设中国特色先进国防科技工业体系目标,研究提出促进核工业高质量发展的新思路、新举措,加大科研生产能力结构调整,优化产业布局;积极推动天然铀、核燃料等领域改革,鼓励投资主体多元化,进一步提升核燃料循环产业核心竞争力。

——必须坚持开放发展。加强核技术与其他领域技术之间的统筹衔接,推进技术、能力、资本、人才等要素的深度融合,逐步实现多元化、多层次“小核心、大协作、专业化、开放型”的核工业体系。深化核领域国际合作与交流,加强与国际原子能机构、经合组织核能署等多边组织和先进核能发达国家的多双边全方位、深层次合作,循序渐进推动创建核电、核安全、核安保等领域区域性国际合作和交流平台。积极参与全球核治理体系建设,严格履行防核扩散国际义务,彰显负责任核大国地位。

——必须坚持人才兴核。依托重点学科、重大项目培养一批领军人才和高水平中青年人才,发现一批技能专业人才,引进一批海外高层次人才,输送一批高级别国际人才。建立科教融合、产教融合的开放式联合培养模式,围绕反应堆物理、核化工、核级材料、精密仪器仪表等重点学科,加大创新型、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培养力度。弘扬科学精神和科学家精神,建立完善科研诚信治理体系,厚植创新文化土壤。完善人才使用和评估考核激励机制,充分调动人才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保障人才可持续发展。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回首过去,中国核工业与时代同步伐、与民族共复兴、与国家共命运,历经风雨,走过了66个春秋。展望未来,中国核工业将以史为鉴,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不负时代、不负韶华,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继续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来源:共产党员网

编辑:王雨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