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史故事】林青:愿洒满腔热血,换来幸福人间

林青(资料照片)

林青,原名李远方,字肃如,号矛戈,1911年生,贵州省毕节县(今贵州省毕节市七星关区)人。1929年,林青在重庆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0年被转移到上海,在沪东共青团区委工作,不久加入中国共产党。1932年,林青被上海英租界巡捕房逮捕,随后入狱。1933年出狱后,林青与共产党员缪正元回到家乡毕节。1934年,林青、缪正元、秦天真等人在毕节县建立中共毕节支部,林青担任支部书记。

在毕节支部的领导下,毕节县群众组织“草原艺术社”成员发展到200多人,活动范围扩展到农村。毕节支部的活动引起毕节县国民党当局的注意,为保存实力,1934年夏天,林青等支部成员及部分骨干离开毕节,转移到贵州安顺、贵阳等地进行革命活动。林青在贵阳始终把党组织建设放在首位,利用各种社会关系,以学校为主,先后建立“社会科学研究会”“文学艺术研究会”等组织,大力宣传抗日,开展文艺活动,组织阅读革命书刊,将徐健生、李策等一批进步青年和爱国志士吸收到党组织中来。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毕节支部决定成立一个以党员为核心、有革命进步人士参加的九人工作委员会,以贵阳为中心,面向贵州全省开展革命活动,发展党的组织,并派党员邓止戈、黄大陆等潜入国民党部队搞兵运工作。截至1934年底,贵州全省建立党支部和党小组10多个,发展党员40多人。

1935年1月,中央红军长征到达贵州遵义,林青为寻找红军与党取得联系,从贵阳辗转到遵义,在红军召开群众大会上,巧遇于上海同狱的吴亮平,当时吴在红军中担任红一军团地方工作部长、中央纵队秘书长,在吴亮平的引导下见了红军总政治部地方工作部长罗迈(李维汉)并详细汇报了贵州党组织的工作情况。随后,李维汉代表中央批准成立中共贵州省工作委员会,任命林青为贵州省工委书记兼遵义县委书记,邓止戈、秦天真为工委委员。李维汉指示林青配合红军长征开展活动,鼓励全体党员不畏白色恐怖坚持英勇斗争。林青回到贵阳,立即商讨执行中央对贵州工作的指示意见,并建立军事小组,由秦天真具体负责,深入各地发动武装斗争,吸引国民党军,掩护红军。林青将从遵义带回的红军战报,利用刊物或印发传单,在各种场合进行宣传,传播共产党员和红军北上抗日的主张,揭露国民党消极抗日、反共“围剿”红军的阴谋,发动群众反对国民党的倒行逆施。4月,贵州全省有11个县和贵阳地区10多所学校都建立起了党组织(县委、支部或小组),形成以贵州省工委为核心的党的组织体系,为领导贵州全省各族人民开展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提供了组织保证。不久,贵州地下党组织通过秘密工作搞到敌人的军用地图和密电码本,交给中央特派员潘汉年,为红军长征顺利前进作出了重要贡献。7月19日,由于叛徒出卖,设在贵阳万宝街的地下党机关联络点被破坏,林青和贵州省工委委员刘雪苇不幸被捕。

林青被捕后,敌人如获至宝,妄图从他这里打开缺口,破坏整个贵州的中共地下组织。在狱中,敌人先以高官厚禄诱惑林青,被他坚决拒绝,敌人又对他施以各种酷刑和死亡威胁,妄图撬开他的嘴。面对软硬兼施穷凶极恶的敌人,林青坚贞不屈,义无反顾,从容面对。恰巧这时,他遇到了与组织失去联系在狱中当看守的中共党员董亮清,董亮清决定帮助林青和刘雪苇越狱逃走,但是,按照监狱的规定,一次只能押解一人上厕所,越狱的机会也仅有一次。几人商议时,林青说:“我已被打成重伤,不能完全恢复,出去对革命事业无法再作贡献,我以工委书记的名义,决定刘雪苇越狱。”在这生与死的关键时刻,林青毅然将生的希望让给刘雪苇。刘雪苇越狱后,国民党特务在林青身上枉费心机,一无所获,恼羞成怒,对他痛下毒手。

9月11日,林青带着脚镣手铐被押上刑车,游街示众,从国民党贵阳警备司令部经大十字、中华路和中山路一带,送往六广门刑场。国民党贵州省当局想用杀一儆百的办法来根除共产党。不料,刑车刚出警备司令部大门,林青便昂首挺胸,高唱《国际歌》,高呼“打倒出卖国家民族的蒋介石”“中国共产党万岁”等口号。敌人惊慌失措,凶残的国民党军警为封住他的口,便惨无人道地用刺刀戳穿他的双腮,卡住他的牙关,不准他发声。然而,敌人的刺刀虽能伤及体肤,岂能封得住革命战士的口,林青忍受着伤痕累累、鲜血直流的剧烈疼痛,嘴巴仍在艰难地蠕动着。见到此情此景,旁观的群众无不深受感动,为他的坚强不屈流下同情的热泪,对钢筋铁骨般的共产党人赞叹不已。

最终,林青大义凛然,壮烈牺牲。他是国民党当局在贵州公开杀害的第一个共产党人。


来源:人民日报

编辑:曹春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