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岳麓书院时提出,岳麓书院是我党“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策源地,这一重要论述赋予岳麓书院以新的历史高度。
湖南是党初创时期践行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要试验场。中共湘区委员会在毛泽东等人领导下,组织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工人运动、学生运动、反帝爱国运动和农民运动,使湖南成为当时全国革命运动发展最迅速的省区之一。其工作成绩之所以出类拔萃,离不开当时党中央的领导,亦得益于实事求是思想的伟大实践。
湖湘文化为湖南共产党人探索实事求是思想提供了丰厚的沃土
二十世纪初,湖湘文化“经世致用”“知行合一”理念在一大批先进知识分子中不断浸润并产生扩张效应,为湖南共产党人探索实事求是思想的生动实践提供了丰厚的沃土。
“闭门求学,其学无用,欲从天下国家万事万物而学之,则汗漫九垓,遍游四宇尚已”“吾人如果要在现今的世界稍为尽一点力,当然脱不开‘中国’这个地盘。关于这地盘内的情形,似不可不加以实地的调查及研究”,青年时期的毛泽东喜欢读“无字之书”,主张“入世”,坚持实学,“踏着人生社会的实际说话”,并开始频繁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正是这种强烈的“实践出真知”的取向,使得他从学生时代起就注重深入社会实际,体察社情民意;“引入实际去研究实事和真理”的思维逻辑,为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共湘区委员会坚持以实事求是思想指导实际工作提供了理论源泉。
一切从湖南实际出发为党的地方组织创建树立了标杆
中共湖南支部及后来改称的中共湘区委员会,是中国共产党建党初期组织发动湖南人民进行革命斗争的“司令部”。其机构名称虽几经变化,领导人也几经调整,办公地点也多次搬迁,革命任务不断更新,但它始终勇立时代潮头,一切从湖南实际出发,开拓性工作,创新性发展,从而为党初创时期地方组织建设树立了标杆。
在党务方面,中共湘区委员会特别强调党的政治建设、组织建设,注重将斗争的领导权牢牢掌握在中国共产党人手中,重视在斗争中巩固和发展党团组织,因而获得了“只有湖南的同志可以说工作得很好”的高度赞誉。
在干部培养方面,中共湘区委员会“开一代风气之先”,创办湖南自修大学,以“研究马列主义,注重社会实践”为办学宗旨,秉持“理论联系实际”精神,注重“学思并重”,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相互碰撞、融合,实现教学相长、学用相长,为党的干部队伍建设探索出成功经验,也奠定了湖南革命家群体现象的坚实基础。
把握“火候”讲究“艺术”,既为工人阶级捍卫了眼前利益又争取了长远利益
“我们过去取得的一切成就都是靠实事求是”。中共湘区委员会自成立之日起,便立足客观实际,审时度势,有理有利有节推动着工人运动蓬勃发展,获得“惟有湘区开展得最好”的高度评价。
中共湘区委员会成立以后,便根据党中央的部署并结合湖南实际,以产业工人为重点,迅速掀起了湖南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罢工要获得胜利,固然需要坚固的团结、顽强的斗志、严明的纪律、大无畏的精神,但正确的斗争策略和高超的领导艺术在某些时候、某些事件上更显重要。毛泽东等特别注重根据斗争发展的趋势提出不同的谈判条件,并密切注意形势变化,准确把握“火候”,讲究“艺术”,理智分析利弊,讲究“有张有弛,有争有节”的斗争艺术,使得党领导下的各项工作“该进则勇猛精进,该停则果断退却”,杜绝蛮干硬扛。通过适可而止、立足长远的斗争策略,既捍卫了工人的眼前利益,又争取了工人阶级的长远利益。
不断考察、调查、研究,用脚步丈量出“实践”与“理论”深度融合的真谛
“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中共湘区委员会在开展轰轰烈烈工人运动的同时,农民运动也开展得如火如荼。尤其是毛泽东通过不断考察、调查、研究,用脚步丈量出“实践”与“理论”深度融合的真谛,为中国共产党最终寻找出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做好了准备。
中共湘区委员会从农村实际问题出发,创办农村补习教育社、开办农村学校、成立湖南农民通讯社,堪称“农业界的创举”。1925年10月底,中共湘区委员会召开扩大会议,结合韶山等地农民运动的成绩和经验,起草和通过了中共湘区委员会《关于农民运动的决议案》,确定了湖南农民运动的近期任务和长远目标。
其间,毛泽东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引导学员“要立刻下了决心,把农民问题开始研究起来”“从各地的实际工作实际考察中引出一个详细的具体的全国的调查来”。长期的实地调查研究,赋予毛泽东同志在中国农村问题上的权威性,《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等光辉著作,更成为中国共产党在农民问题上实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经典之作,为党日后探索出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革命道路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实事求是作为毛泽东思想的精髓,在中共湘区委员会工作中得到充分的体现,这也是中共湘区委员会工作得以独树一帜的关键所在。以毛泽东、刘少奇、何叔衡、李立三、郭亮等为代表的共产党人“勇”字为先,“实”字为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将“实事求是”思想转化成“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伟大实践。
来源: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网站
编辑:李晨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