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云像
何云,原名朱士翘,1904年出生在浙江省上虞县朱巷乡的一个破落的书香家庭。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在日本留学的何云满怀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义愤,毅然停学回国,参加抗日救亡工作。1932年,何云在上海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积极从事党的地下工作和抗日的宣传活动。
1938年,保卫武汉的会战序幕拉开后,经党的六届六中全会决定和《新华日报》总馆同意,由何云带领部分人员到敌后太行山出版《新华日报》华北版。他在撰写的《发刊词》社论中,提出了《新华日报》要反映华北抗战之曲折经过,要成为鼓励英勇军民前进的号角,要为开展敌后方之文化运动而与敌寇们苦斗到底的任务和要求。1939年元旦《新华日报》华北版如期正式出版发行。
由何云负责的华北《新华日报》创办第一年,就发表了有关军事斗争的社论50多篇,发表访问记和战斗通讯120多篇。“一个铅字就等于一颗子弹,在敌后办报就是无形的战斗”,何云的这句话,形象地反映了华北《新华日报》火线办报的情况。在激烈的反“扫荡”斗争中,尽管环境恶劣,炮火连连,但华北《新华日报》一直坚持出版,从未中断,华北《新华日报》馆成了敌后根据地规模最大、力量最强的新闻出版机构,在新闻出版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1942年5月,疯狂的日本侵略者向太行山发动了“铁壁合围”的大“扫荡”。华北《新华日报》馆一边坚持出报,一边准备转移,下一步怎么办?
一定要出报!一定要把中国人民不畏强暴、决心抗战到底的革命精神宣扬出去,一定要把反“扫荡”中许多惊天地、泣鬼神的英雄事迹报道出去!
一日五更,何云他们所在的山坳,被敌人团团围困住。他冷静地命令身边的警卫员:“不要把子弹打光了,留下两颗,一颗打我,一颗打你自己,我们不能当俘虏!”说话间从后面飞来一颗子弹,打中了他的背部,38岁的何云倒在血泊之中。
1942年9月1日,在延安军事学院大礼堂,举行第九届记者节暨追悼青记总会北方办事处主任何云及全体新闻界殉国烈士纪念会。《晋察冀日报》社社长邓拓同志写了《哭何云同志》:
文章浩荡卫神州,
血溅太行志亦酬;
党报事艰来日永,
同济心痛老成休!
云山摇祭挥无泪,
笔阵横开雪大仇!
后死吾曹犹健在,
不听胡语乱啾啾!
来源:共产党员网
编辑:李晨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