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史故事】邓恩铭:“一大”唯一中学生代表,三次被捕两次越狱

“中国的社会一定是要改造的,但是我们去改造非脚踏实地从事不可。若是不然,恐怕我们改造社会不了,倒被恶社会支配。那么,这改造社会这件事,至少也要迟下去数十年,我们就是罪人了!”

连绵不断的隧道、飘在山巅的高架桥……通往贵州省荔波县的高速公路一路在崇山峻岭中穿行。车行越久,长江日报记者越是心生敬意:百余年前,16岁的邓恩铭就是靠着双腿,从这样的高山峻岭间走出乡关,走向理想,一生再未回到故乡。

水族少年远走山东求学,成中共一大唯一中学生代表

距荔波县城30分钟的水浦是一个普通水族村寨,半山腰的旧木板房与山脚下的民宿勾勒出安逸的水族风情。一条古驿道从寨子里蜿蜒而过,道路之窄,仅够一人行走。

邓恩铭1901年出生在这里,1917年又从这里远走他乡。

邓恩铭自幼聪颖,深得祖父母喜爱,被唤作“老乖”。4岁时,他随父母搬到荔波县城,在城门边的古榕树下度过童年。父母开药铺、磨豆腐,邓恩铭入私塾、读高小,跟祖母学唱民歌。

贵州的高山没能隔绝地方军阀的压迫,也挡不住民主共和的风潮。受到留日归来的老师高煌影响,邓恩铭接受了先进思想,他走上街头,一把火烧掉自己用过的日货。

1917年,邓恩铭离家远赴山东,投奔在那里当官的堂叔黄泽沛。不通公路,邓恩铭只能步行到600多公里外的广西梧州,转内河小轮经广州到香港,再换乘海轮一路北上,直抵山东青州县城。

离乡之际,他吟诗作别:“君问归期未有期,回首乡关甚依依。春雷一声震天地,捷报频传是归期。”

考入山东省立第一中学后,在五四运动的洪流中,邓恩铭找到了立身之处。在齐鲁书社,他如饥似渴地阅读了大量进步书刊;主编《灾民号》周刊,他从书斋走向社会,呼吁“以工代赈”,号召灾民“要有彻底的觉悟”。不到20岁的他,虽羞怯于“我是一个中学生,知识有限得很,眼光窄狭、理想简单,没什么好法子替苦同胞们打算”,仍用文字大声疾呼:“中国的社会一定是要改造的,但是我们去改造非脚踏实地从事不可。若是不然,恐怕我们改造社会不了,倒被恶社会支配。那么,这改造社会这件事,至少也要迟下去数十年,我们就是罪人了!”

1921年初,济南共产主义小组秘密成立,邓恩铭成为其中一员。1921年7月,20岁出头的邓恩铭赴上海参加中共一大。所有代表中,他是唯一的少数民族代表,也是唯一的中学生。十余年后,陈潭秋这样描述山东两位代表王尽美和邓恩铭:“那时王、邓两人是非常活泼的青年。”

“县官公子”花钱极多却穿破衣,“以后你会明白大哥所走的道路”

在山东,邓恩铭是“县官公子”。堂叔黄泽沛辗转各处当官,对邓恩铭寄予厚望,曾花400元为他买《四库全书》。家里吃穿不愁,堂弟媳滕尧珍却发现 “邓恩铭大哥在生活上很俭朴,但全家数他一个人花的钱最多”。

邓恩铭常常一件衣服穿破了也不换,家人帮他换上崭新的长袍马褂,回来时却成了一身破旧不堪、满是油污的短小工作服。邓恩铭总从家中拿钱,被问起时都回答说是买书。

滕尧珍在回忆文章中写道,家中曾收到一封奇怪的信,信封上没有地址,信纸上也全是空白。丈夫黄幼云拿过白纸,泡在邓恩铭房间里的一盆水里,纸上立刻显出密密麻麻的字来。黄幼云看信后说:“快去准备100块钱,用布包好,我给大哥送去,他急用。”

投身革命后,邓恩铭先后担任中共直属青岛支部书记、中共青岛市委书记,在山东发展党员、团员,开办工人夜校,发动青岛胶济铁路工人大罢工、日商纱厂工人大罢工……经费成了工作中的一大难题,邓恩铭写信向组织汇报工作情况时,末尾常会附上一句“我经济极窘,款速汇来!”“我在胶澳仅有饭吃,一切费用均须自筹,困难已极!”而他所求其实甚少,“能每月多加五元,则进行上必大有补益”。

荔波县邓恩铭故居陈列馆中陈列着几封家书,或爽利或仓促的字迹中透着始终如一的信念。他提醒父亲“千万别和这贪官共事,至要,至要!”为劝他回乡结婚,父母准备终止经济援助,他坚定回复:“儿生性与人不同,最憎恶的是名与利,固有负双亲之期望,但所志既如此,亦无可如何。”1925年,荔波遭遇旱灾,家里揭不开锅,他忍痛写道:“我从济南回到青州,就知道家乡米贵。但是我没有分文汇回去,使老少少受些穷苦,实在是罪过!”

后来,滕尧珍在邓恩铭房中看到“中国共产党万岁!”“改善工作条件,增加工人工资!”的标语,才明白大哥的新衣服和钱都去了哪里,敬佩又担心。邓恩铭哈哈大笑:“不要担心,你大哥干的事业是正义的,全中国有很多的人跟我们站在一起,还怕反动派那几条枪吗?”“以后你会明白大哥所走的道路的。”

三次被捕两次越狱,“我没有罪,不要为我难过”

1925年5月4日,青岛日商纱厂第一次罢工进行到第16天,正是轰轰烈烈之时,邓恩铭因“鼓动工潮首领”之名被逮捕。好在年轻的邓恩铭早有斗争的智慧,他在运动中常借“县官公子”的身份,化名黄伯云,在家中也常嘱咐:“如果有人来找邓恩铭,就说不认识这个人,说我们家姓黄不姓邓。”

第一次被捕7天后,邓恩铭被驱逐出青岛,并被勒令不得返回青岛。但革命者岂会就此却步?5月29日,震惊全国的“青岛惨案”发生。30日,上海又发生五卅惨案。邓恩铭秘密返回青岛,组织领导五卅反帝运动。在代工人所写的《胶济铁路总工会代表泣告书》中,邓恩铭字字泣血地述说工人所受的压迫,呼喊道:“国人对之,惟有卧薪尝胆,一息尚存,亦必誓死反抗之。”

然而,不到半年时间,11月7日,邓恩铭再次被捕入狱。严刑拷打、结核旧疾一同袭来,他被折磨得身体瘦弱、脸色惨白。父亲邓国琮得知消息后,不远千里从荔波赶赴山东。

经家人和组织营救,邓恩铭得以保外就医。老父亲苦苦相劝:“病好后少出去乱跑,不要再弄出不幸的事来,叫全家担惊受怕。”病情稍好后,邓恩铭还是瞒着家人,悄悄离开了黄公馆。

邓恩铭舍弃前程、舍弃家财、舍弃孝道,一心只为革命,可革命的队伍中竟有蛀虫。1927至1928年,山东省委组织部部长王复元伙同王用章贪污党的活动经费数千元,受到邓恩铭严肃批评,并被开除出党。警觉的邓恩铭随即通知与王复元熟悉的党内同志离开济南,却依然没能阻止叛徒的叛变与出卖。1929年初,邓恩铭与多名同志一起被捕。这是他第三次入狱。面对酷刑和利诱,他绝食、越狱进行反抗,一次失败后,就总结经验再来一次。

在邓恩铭故居陈列馆里,一份1929年7月25日的《民国日报》记录了这段历史:“21日,放风之际,甫开看守所之门,有共犯五六人,乘着守人不备,暗取石灰,猛向三看守人眼部撒去,即将其枪支夺去,并用刺刀扎伤二人。该所所长朱子厚竭力阻拦,亦被其刺伤。法院门警恐其逃逸,将院门铁栏槛关闭,该犯等均纷爬铁栏。”不幸的是,因受伤体弱,邓恩铭等人逃出后又被抓回。

滕尧珍前往探监,只见大哥全身戴着脚镣手铐,脸上印着皮鞭抽打的深深伤痕,但他仍很有精神:“尧珍,不要难过,你回去向家里人讲,不要为我难过,我没有罪的,不久就会出来。”

这一次,他的乐观没能带来好消息。

1931年4月5日凌晨6时,邓恩铭等22名同志在济南纬八路刑场英勇就义。

刚满30岁的邓恩铭,遗作仍慷慨激昂:“卅一年华转瞬间,壮志未酬奈何天。不惜惟我身先死,后继频频慰九泉。”

90年后的4月,古榕树下,荔波县第二小学的百余名学生向邓恩铭烈士像献花。邓恩铭一生无儿无女,但有无数孩子喊他一声“邓爷爷”。他离乡后终生未归,但侄孙女邓庆梅一直在讲述他的故事:“我无法想象,您在牺牲前遭受过怎样的痛苦和折磨,但我想,您如果看到咱们家乡荔波的沧桑巨变,一定会倍感欣慰。”

烈士档案

姓名:邓恩铭,字仲尧,又名黄伯云

籍贯:贵州荔波

家庭出身:小工商业者

出生时间:1901年1月5日

出生地点:贵州省荔波县水浦寨

就读学校:山东省立第一中学

入党时职业:学生

入党时间:1921年春

入党地点:山东济南

主要著述:《改造社会的批评》《青岛劳动概况》《反对帝国主义运动之进展》

革命经历

1920年11月 与王尽美等组织励新学会,创办《励新》半月刊。

1921年春 参与创建济南共产党早期组织。

1921年7月 出席中共一大,会后在济南建立中共山东支部。

1922年1月 赴莫斯科出席远东各国共产党及民族革命团体第一次代表大会。

1923年夏 以《胶澳日报》编辑职业为掩护,宣传马克思主义,进行建党建团准备工作。

1925年 领导胶济铁路和四方机厂工人大罢工和青岛日商纱厂工人同盟罢工。

1925年6月 组织领导青岛“五卅”反帝运动。

1926年 在淄博、寿光、广饶等地开展党的工作。

1927年4月 出席中共五大。

1928年春 任中共青岛市委书记。

1928年5月 领导青岛人民举行示威游行,抗议日本帝国主义在济南制造“五三”惨案。

1931年4月5日凌晨 与22名同志一起在济南纬八路刑场英勇就义,年仅30岁。

烈士的话

卅一年华转瞬间,壮志未酬奈何天。不惜惟我身先死,后继频频慰九泉。


来源:学习强国

编辑:李晨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