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2月23日,杨靖宇烈士的遗首和遗体被隆重公祭并合葬在吉林省通化靖宇陵园,中共中央、国务院和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敬送了花圈。
杨靖宇本名马尚德,河南确山县人,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当地领导了多次农民暴动。此后不久,他离开老家远赴东北工作,先后任东北抗日联军第一军军长兼政治委员、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总司令兼政治委员等职。在“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团结一致,共同对敌”的号召下,杨靖宇努力团结各种抗日力量,在极为艰难的条件下坚持斗争。
杨靖宇用兵战术灵活,指挥得当,连战连捷,成为日、伪军的心腹大患。为此,敌军集结重兵,企图将杨靖宇领导的队伍困死在白山黑水之间。1936年,杨靖宇率领部队取得“摩天岭大捷”,接连失败的日、伪当局见情势不妙,便开始实施并村移民和保甲连坐政策,严格控制老百姓出入,尤其是控制粮食进山,还悬赏两万元收买杨靖宇的人头。这样一来,部队的后勤工作变得更加雪上加霜。
为了打破敌人封锁,杨靖宇在深山密林中建立了很多密营,用以储存粮食、布匹、枪械、药品等。但在生死关头,第一军一师师长程斌叛变,带着敌人把抗联的70多座密营一一破坏,一夜之间,杨靖宇的队伍陷入弹尽粮绝之境。
1940年2月23日,和大部队打散且数天没有进食的杨靖宇遇到几位上山打柴的村民,便拿出钱让他们帮忙买些食物和棉鞋。没想到,其中一位村民竟然将遇到杨靖宇的消息泄露给了敌方。敌军接到情报后,马上将杨靖宇所在的濛江县附近的密林包围起来。带队的敌军头目向他喊话:“如果你肯投降,一定会得到重用。”杨靖宇斩钉截铁地回答:“我珍惜自己的生命,但不可能如你所愿。虽临难,但我的同志们还在各地转战,帝国主义灭亡之日必将到来,我也将抵抗到底,开枪吧!”劝降不成,敌人恼羞成怒地朝着杨靖宇藏身处猛烈开火,杨靖宇壮烈牺牲,时年35岁。
惨无人道的敌军割下了杨靖宇的头颅回去邀功,还极其残酷地剖开了他的遗体,他们不能理解,被包围追击了5天5夜、没有丝毫机会弄到食物的杨靖宇是怎么在冰天雪地中生存下来的?解剖的结果是,杨靖宇的胃里竟然没有一粒粮食,只有没消化的树皮、棉絮和枯草梗。
杨靖宇为民族解放和人民利益流尽了最后一滴鲜血。1946年,濛江县正式更名为靖宇县,以表达人们对烈士的永久纪念。1949年,郭沫若为他题诗:“头颅可断腹可剖,烈忾难消志不磨,碧血青蒿两千古,于今赤旗满山河。”
来源:党史学习教育网
编辑:李晨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