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史故事】周恩来的三步“关键棋”

周恩来

周恩来是中央红军长征的策划者和指挥者之一,对红军长征的胜利,起到了别人所不能替代的重要作用。

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央红军面临全军覆灭的危险。李德清楚,红军不得不突围,必须进行战略大转移。但他却把这件事看得很简单,认为由他和博古秘密商定就行了。但博古把李德关于红军进行战略转移的决定告诉了周恩来。周恩来提出两条意见,一是让中央书记处决定,二是向共产国际请示。

1934年5月,中央书记处开会决定把红军主力撤离中央苏区,并将这一决定电报请示共产国际。6月底,共产国际回电同意中央红军实行战略大转移。为了进行准备工作,中央还成立了由李德、博古、周恩来组成的三人团,博古负责政治,李德负责军事,周恩来督促军事准备计划的实行,三人团仍由李德作主。但李德根本没有考虑到红军和中央机关战略大转移需要做哪些具体工作。周恩来认为,如果任由他们乱来,红军和党中央都会遭到覆灭的命运。他从对红军和党的前途命运负责的大局出发,主动承担起挽救党和红军的责任,而一筹莫展的李德和博古也不得不听取了周恩来的意见。

在党和红军面临生死存亡的时刻,周恩来下了三步“关键棋”。

第一步,1934年7月初,中央决定以红军第七军团组成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向闽浙皖赣边前进,目的是探路。因为如果选不好方向,红军突围出去,还会再次陷入国民党军队的重围。派红军第三军团突围出去,探一下路,才能知道红军向哪个方向突围有利。经此次探路,认定向闽浙赣边突围不行。中央立即改变了原定的突围方向。此次突围,产生了一个附带的效果:调动了敌军,使包围中央苏区的国民党军队的阵线松动了。

第二步,1934年7月下旬,中革军委命令红军第六军团退出湘赣边革命根据地,向湖南中部挺进。这一行动,使国民党军队尾随其后,追赶红军,这就使国民党军队对中央苏区的包围圈中,出现了一个大缺口,红军可以利用这个缺口突围。上述这两步,用周恩来自己的话说就是:“一路是探路,一路是调敌。”

第三步,在包围中央苏区的敌军内部打开缺口。当时,苏区已经被国民党军队四面包围,无论在哪个方向突围,都会遇到强敌。周恩来考虑,如果能够争取一部分包围中央苏区的国民党军队不打红军,红军主力突围的阻力就会小得多。周恩来把目光投放在包围中央苏区的陈济棠身上。陈济棠主张抗日,和蒋介石有矛盾,他也被中国共产党发表的《为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宣言》触动。周恩来抓住这个机会,于1934年10月派潘汉年、何长工为红军代表,到寻乌附近与陈济棠的两个师长举行秘密会谈。二人临行前,周恩来专门对他们讲:“你们二人与陈部两个师长接触时,要沉着勇敢,见机而作。”还向他们交代了联络密语和任务。潘汉年、何长工二人与陈济棠部的两个师长谈得很好,这两个师长也认识到中国再打内战,就要亡国了,蒋介石现在打红军,收拾了红军,回过头来就会收拾他们。经过秘密谈判,双方达成协定:在红军突围时,陈济棠部后撤20公里。这就为红军突围创造了非常好的条件。

在周恩来主张下,中央红军长征前走的这三步棋,非常重要。如果没有这三步棋,红军突围就会受到强大敌军的阻击,不可能突破敌军包围圈,实现战略大转移。党中央机关和红军,就会遭到覆灭的命运。


来 源: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网站

编辑:李晨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