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史知识】礼赞人民英雄 铭刻国家记忆——关于《人民英雄—国家记忆文库》的对话

记者:2021年9月,由国防大学军事文化学院和中国青年出版总社共同组织撰写的《人民英雄——国家记忆文库》,第一辑6册已经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这套文库一出版就受到读者关注,在建党一百周年的特殊时间节点推出,有着怎样的考虑?

侯健飞(国防大学军事文化学院教授):在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中,我们尤其不能忘记为人民利益和民族前途浴血奋斗、英勇献身的革命先烈。革命历史在新时代延伸,先烈们的奋斗精神激励我们砥砺前行。英雄是文学的富矿,也是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

习近平主席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的重要讲话中强调指出:“广大文艺工作者要树立大历史观、大时代观,眼纳千江水、胸起百万兵,把握历史进程和时代大势,反映中华民族的千年巨变,揭示百年中国的人间正道,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唱响昂扬的时代主旋律。”作为军旅作家,同时也是从事军旅文学教育的教员,我越发深刻地认识到,中国当代军旅文学有其鲜明的个性和无可替代性,因为它是在血与火的淬炼中形成和发展的,是家国情怀与强军精神的共同体。我所在的国防大学军事文化学院,前身是解放军艺术学院,从20世纪八十年代至今,培养了大批优秀的军旅作家,创作出了许多引领时代风尚、闪耀经典光芒的军旅文学精品力作。如何以文学教育和文学创作的方式更好地传承红色基因,通过优秀的军旅文学作品引导学员和部队官兵更好地担当强军重任是我们肩负的使命职责。长久以来,我心底一直酝酿着一个夙愿,那就是以国家级烈士纪念设施为主要载体和资源,进行革命英雄主题性的文学创作;让今天的部队官兵和青少年们更真切、直观地了解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了解革命先烈的事迹和精神;我们有必要、有责任给新时代的部队官兵和青少年讲好革命先烈的故事,讲清顽强奋斗、英勇牺牲的内在逻辑和价值意义。

徐惠冬(国防大学军事文化学院军事文艺创演系主任):国防大学军事文化学院作为这套文库的主要发起者和组织方,近年来,紧扣“传承红色基因,担当强军重任”这个主题,持续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教学和创作实践;随着党史学习教育的持续深入,军事文艺创演系有计划地组织师生去纪念馆、烈士陵园参观学习,回来以后扎实开展主题性创作。建党百年前夕,军事文艺创演系党委把组织创作《人民英雄——国家记忆文库》作为实践教学和科研专项工程上报,军事文化学院党委对这个项目高度重视、大力支持。

我们和中国青年出版社一道,做了大量前期准备工作;约请、组织学院师生、校友和相关作家围绕特定人物和题材实地探访、扎实采访、研讨交流、精心创作、反复打磨,收获了一批吸引人、感动人的好作品。那些积淀历史的文物和饱含沧桑的图片,蕴藏着众多动人心弦的红色故事,让师生们的内心深受震撼,创作灵感得到激发。这种主题性的教学和实践活动,既是对师生们进行革命历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有效路径,也是对学院优秀教学传统和创作成果的继承与展示。

李师东(中国青年出版总社总经理):中国青年出版社有着红色出版的光荣传统,在新时代,怎样赓续红色血脉、传承红色文化,把革命先烈的故事用青少年读者乐于接受的方式进行呈现和表达,这是我们思考和努力的重点。从文化出版的角度用好、用活珍贵的革命文物和图片:从历史现场出发,充分运用纪念设施的文物资料,有历史感、有现场感地讲述革命先烈可歌可泣的故事,这是新时代出版工作者亟待回应的时代课题。

明确了创作主题和出版主旨后,就是组织军地作家分头采访创作,用纪念设施及其珍藏的文物图片、文献资料,还原历史现场,讲好革命先烈故事。《人民英雄——国家记忆文库》第一辑为人物卷,主要讲述革命先烈的故事。目前已推出《吉鸿昌:恨不抗日死》《杨靖宇:白山忠魂》《刘胡兰:生的伟大 死的光荣》《雷锋:毛主席的好战士》《王进喜:我为祖国献石油》《谷文昌:只为百姓梦圆》6种,其余作品将陆续推出。

记者:中国当代军旅文学有着塑造英雄形象、建构英雄话语、弘扬英雄精神的光荣传统。进入新时代,英雄叙事既要守正,亦要创新,文库在这方面做出了哪些有益的尝试?

徐怀中(著名军旅作家):2019年底,国防大学军事文化学院、中国青年出版社联合发起大型图书创作出版工程《人民英雄——国家记忆文库》,致敬先烈,献礼党的百年华诞,我得知后感到很欣慰。英雄叙事就是要守住这个“正”字,理直气壮地扎牢自己的根,旗帜鲜明地张扬自己的魂。文库的创作出版可谓正当其时,为培养新时代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根铸魂,为担当复兴大任的青年一代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

李师东:英雄叙事在不同的时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英雄之所以是英雄,就在于英雄的事迹本身和精神内核是经得起时间考验和历史解读的。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有条件更客观、更全面地看待英雄,更能理解英雄事迹的可贵和内在的精神价值。这就需要我们结合新的时代特点,不断去激活、擦亮、创新,使之真正成为我们取之不竭的宝贵财富和精神资源。

进入新时代,实现党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更需要英雄精神的激励和鼓舞、启迪和引领。我们推出这套文库,就是要以民族复兴的崭新视野和思想高度,不断创新英雄叙事的话语方式和表达形式,让部队官兵和青少年读者更容易受熏陶、受感染,让英雄更可感、可亲,可敬、可学,让英雄的精神魅力更加光彩夺目。

记者:文库中的英雄人物,对于年轻的受众尤其是青少年读者来说,或许是既熟悉又陌生的。熟悉的是那一个个闪亮的名字,从小到大无论是在课本还是在各种媒体中,都会不时遇到;陌生的是那些高大又似乎遥远的人物,他们的生命、经验、壮举与当下的现实生活、与每一个读者的生命和情感需要更加紧密的关联、对接。这就对作家们的写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能够做到穿越时空的阻隔,让这些英雄故事照亮当下读者的内心与情感呢?

胡月(《雷锋:毛主席的好战士》作者):雷锋牺牲的时候,我的父亲还没有出生,让我这一代甚至是更年轻的下一代来体悟、感受雷锋,我认为首先要解决的就是如何理解那个年代,理解那个年代的人和事。毕竟,时代对人的影响是巨大的。通过反复查阅有关雷锋的大量资料,我发现,那个时代的表达大都是简短而“热烈”的。这给了我一个提示,雷锋牺牲的时候,他比现在的我还要小10岁,那么,这本写雷锋的书应该有着同主人公一样的年轻和朝气。至少在语言调性上,应该是充满对这个世界的期待和希望,饱含憧憬与力量感,这也恰好符合雷锋的真实性格。

雷锋在我的生活中魂牵梦萦。晚上,我还会做有关雷锋的梦。在那些梦境里,我仿佛跨越了时空阻隔,站在雷锋身边,观察着他的一举一动,有时还能跟他搭搭话。在梦里,我真正闯入了那个年代。这种体验让我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何不用这种体验式的、沉浸式的手法去书写呢。用现在的视角,去发现、体悟那个年轻的生命,重现那段无限延伸的民族记忆。捕捉、认知、理解雷锋头脑中的逻辑和动因,是我一直想参透和破解的;通过对这种逻辑和动因的梳理,贴近、模仿他的做事方式,是我学习雷锋、书写雷锋、进而融入雷锋的重要方式。希望我的文字,能让读者感受到蕴含其中的真情,继而以雷锋的方式重新认知和感受生活。

杨怡(《方志敏:可爱的中国》作者):2020年5月,我开始和徐贵祥老师合作写方志敏。在我的家乡上饶,方志敏的故事遍地都是。但要写好英雄,不仅需要文笔流畅,还需要你对这个人物的了解要深入他的灵魂。我想到艰难岁月里,文章、话剧曾是方志敏最喜欢的宣讲革命的方式;又看到眼前可爱的中国,今昔对照间,思路渐渐形成。在写作之前,我为方志敏故乡湖塘村的村民们创作了一部以方志敏为原型的话剧《时空对话》,还组织了20位村民进行话剧排练,用2个月的时间,打造起一个纯粹由村民组成的民间话剧团。

为了向英雄的人格和精神靠拢,我觉得我先要做点什么,然后才能写点什么。也就是从帮助组建农民话剧团开始,方志敏的面貌在我脑海里逐渐清晰。农民们排练话剧的声音、方志敏写下狱中文稿时深夜的咳嗽声……所有的声音在我的脑海里汇聚成深沉的回响。那个年代革命者的样子,我虽无法亲眼看到,但是在我的心中已然真切地矗立起来了。

记者:这套文库的核心主题或者说一大亮点,实际上在书名中已经旗帜鲜明地彰显出来了,那就是“人民英雄”和“国家记忆”。在已出版的6部作品中,无论是书写革命战争历史中的英雄传奇,还是塑造和平建设时期的英模形象,都着力挖掘和梳理英雄叙事的人民根性,牢固树立国家立场,强化民族集体记忆,这样的策划思路和写作伦理就使得文库既保持了庄重大气的整体面貌,又有着贴近当下读者的生动好读的风格。

徐怀中:你分析评价得很准确。这套文库,用文学的方式回溯党史、军史,十分可贵,这是对我们伟大的党的讴歌和礼赞。“中青社”是红色出版的重要阵地,我青年时期创作的长篇小说《我们播种爱情》最初就是由他们出版的。这一次军地联合行动,成果丰硕,随着后续作品的推出,更多先烈的英雄事迹将栩栩如生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讲好英雄故事,弘扬英雄精神,重点在“讲”,难点在“讲好”,关键是“弘扬”。大规模组织作家书写英雄、讴歌英雄,这是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的一次有益探索。参与此次创作的有不少是军内外知名作家,他们怀着对革命英烈的最真挚的感情,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种种困难,不辞辛劳,深入革命纪念馆、烈士陵园采访调查,多方搜集素材,反复打磨,精心创作,体现出文学工作者的优良传统和过硬作风。作为一个年过九旬的老党员、老战士、老作家,我对很多英烈的事迹都很熟悉,但阅读了作品后,依然心潮澎湃,感动不已。这些作品思想性、文学性、故事性、可读性强,既写出了英烈的光辉故事,也写出了英烈精神的传承故事,独具匠心;同时,很多作品充分利用纪念设施和相关文物,在物中见人见事见精神,在人、事、精神中见物,相得益彰;历史感、现场感强,让英雄人物和他们的精神品格在文学叙述中真正活了起来。

侯健飞:党的十八大以来,烈士褒扬工作进入快速发展新阶段,全社会崇尚英雄、缅怀先烈的氛围日益浓厚。回顾历史,书写英雄,我们既要守正,也要创新。这套丛书的一大亮点就是把英雄当作大写的、立体的人来研究,把英雄的生命存在与时代精神紧密结合起来,通过英烈遗物和重新发掘出的历史细节,把英雄的精神贯通起来。人故去了,但精神是活着的,这活的精神又是通过英雄的亲人、战友以及人们崇尚英雄的言行来延续的。文库出版以来之所以能收获广大读者的广泛好评,恰恰印证了英雄叙事的特质与魅力。

进入新时代,军旅文学创作教学更加注重实践和创新。学院始终强调政治站位,教育引领文学后备军倾情创作传承红色基因、讴歌强军实践、军味战味浓郁的强军文学作品;不断探索教学模式转型,坚持把课堂一端延伸到史诗般的革命历史中,另一端延伸到火热的军营生活中,在历史与现实的对接和融合中达成教学成果的展示和转化。这套文库的首批20位作者中有很多是学院的师生和校友,他们自觉集结在英雄叙事的崇高主题下,这也是新时代军旅文学赓续传统、聚力强军的一次勇毅尝试与集群冲锋。


来 源: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网站

编辑:李晨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