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团结带领全国广大科技工作者,守正创新、勇毅前行,推动我国科技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近年来,湖北牢记“在创新驱动发展上多出成绩”的殷殷嘱托,全力建设武汉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加快建设科技强省,湖北科技创新综合实力进入全国第一方阵。
在东湖科学城核心区——光谷科学岛,总投资10亿元的武汉超算中心项目正在进行主体结构施工,今年9月建成投用后,将成为国内最大的集装箱数据中心。
光谷科学岛(武汉)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罗庆:“武汉超算中心建成以后可以服务于大科学装置和科研院所以及AI的一些企业,提供算力的一个服务和支撑,构建起武汉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的算力底座。”
就在这片区域,七大湖北实验室、九大科学装置和九大创新中心将相继建成。作为科教大省,湖北研究机构多、技术领域广,但在过去,相比北京、上海、广东,高层次、顶尖级、战略性的大平台和大设施建设还是显得相对较少。去年以来,湖北3个大科学装置纳入国家“十四五”规划;同时集合83个省内外优势科研单位、105个重大科研平台,组建10家湖北实验室。
华中科技大学副校长、湖北光谷实验室常务副主任张新亮:“我们光谷实验室在武汉国家光电中心的基础上,联合了更多的一些单位服务光电子信息产业和生物大健康产业,希望打造一个平台,能够解决企业关心的一些技术瓶颈,布局5至10年之后的前沿基础研究。”
目前,省财政已先期安排大科学装置预研预制资金1.16亿元;省市区财政连续3年,每年给与10家实验室各5000万元运行经费。仅一年时间,就产出了无源制冷光学超材料织物、创新植物卵细胞分离技术、硒都黑猪新品种等一批原创成果。
湖北隆中实验室副研究员张帆:“建设过程中 ,湖北省各级政府给予了大力支持,为我们创造了优良的科研环境和系列的创新机制,为把隆中实验室打造成为前瞻性和战略性的先进车用材料研究平台提供了政策保障。”
钱变纸,投入很坚定;纸变钱,湖北则干了两件事。第一件,就是打通科技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在光谷的武大科技园,这间中试实验室自今年2月落户以来,每天上门的客户络绎不绝。
武汉海微科技有限公司电磁兼容工程师刘军:“之前武汉这边的话,可能一些实验室离我们公司比较远,样品出来了要去上海、广州、深圳这些地方测试,现在附近建了个实验室后,10分钟内就可以走到,这样的话比较方便。”
这样的中试基地,是技术转化为产品的关键一环,湖北每年最高给与100万元支持。目前,全省已建成392家这样的新型研发机构,“科研—中试—转化”的全链条科技成果转化模式正在逐步完善。
中关村硬创空间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程静:“武汉这边的整个创新创业的环境也非常地活跃,另外它的科研院所也非常多,这边有大量的科研成果,能将成果快速地转成这个工程样机到最后产业化、本地化,对武汉的科技创新及武汉的国家科技创新中心的建设会是一个很好的支撑力。”
第二件事,是让科研工作者名利双收。自2014年起,科技十条、新九条、科研人员职务赋权一系列触碰天花板的改革,将科技人员在成果转化中的收益比例提高到最低70%、最高99%。2017年-2021年,全省技术合同成交额由1066亿元增至2111.63亿元,增长98.1%。在湖北工业大学,仅2020和2021两年的专利转让数量,就是过去10年总和的2.6倍。
湖北工业大学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讲师张国治:“为什么?因为它把真金白相当于让出来,让给我们这些长期从事科研的人员,这对我们起到一个很大的一个激励性,除了纸变成钱,把技术盘活了,高校的产学研能够进一步打通。”
下好科技创新“先手棋”,促进“关键变量”成为“最大增量”。2017-2021年,湖北省全社会研发投入由700.63亿元增至1005.3亿元,增长43.5%;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由5937.89亿元增至10196.5亿元,增长71.7%;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由5369家增至14560家,增长171.2%。湖北区域科技创新能力由全国第10位提高到第8位,排名中部第1位,进入全国科技创新水平的“第一方阵”。
来源:湖北广电融媒体记者 冉涛 祝如月 吴彤 洪宗泽 谭思为 甘泉 廖云翔
编辑:曹春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