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办法化解不动产登记历史遗留问题,为行动不便的购房移民户送证上门;夏天孩子到河塘“野泳”,容易发生溺水事故,村里建起“水上乐园”……老百姓忧什么、盼什么,党员干部就谋什么、干什么,让民生实事与群众诉求精准对接,让所办之事与群众期待同步“合拍”,是下基层、察民情、解民忧、暖民心实践活动取得实效的关键所在。
“共产党就是为人民谋幸福的,人民群众什么方面感觉不幸福、不快乐、不满意,我们就在哪方面下功夫,千方百计为群众排忧解难。”扎实开展实践活动,为什么要变部门“端菜”为群众“点菜”?就是因为,急难愁盼在哪里,市场主体和群众自己最有发言权。民生实事办得好不好,群众满意度高不高,不在于方案是否“高大上”、钱花得多与少,而在于能不能从群众需求出发,从群众角度思考,从而找准要害处、找到突破点,让群众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民生领域纷繁复杂,基层治理千头万绪,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越来越多地体现在多样化、个性化的民生需求上。有人觉得,做大事看得见容易出成果,做具体小事太琐碎“拈不上筷子”,但群众反映的琐碎小事,恰是他们碰到的实实在在的大事。这就要求党员干部在开展实践活动的过程中,不能只凭一腔热情和主观愿望,而要改变习惯于为群众“端菜”,不善于让群众“点菜”的思维和工作惯性,防止资源与需求错配,群众明明需要白菜,却送去一筐萝卜。
变自上而下为自下而上,在一个个小事上下足绣花功夫,坚持一个问题一个问题的解决,一个难题一个难题攻克,脚踏实地、精准精细,民生实事才有可能产生最大的效益,收获最好的效果。(湖北日报评论员 周磊)
来源:湖北日报
编辑:曹春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