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洋:共同缔造,在村里不设“旁观席”

10月31日,原本沉寂的沙洋县高阳镇垢塚村13组、14组,一下子热闹起来。这两个组通往荆潜公路的土路改造项目终于开工了。

即将改造的土路长约1.8公里,是13组、14组村民通往外界的主路,“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路泥”,是这条路此前的真实写照。此次改造,将把土路硬化,解决村民出行难的问题。

垢塚村是沙洋县人大的包联村,驻村工作队队员在村委会与村干部一起办公,目的就是加快该村乡村振兴进程。

今年8月,驻村工作队队长冯忠兵与其他干部在该村摸排走访时了解到,由于出行不便,13组、14组村民对此有怨言。冯忠兵将此事上报给沙洋县人大主要领导。

群众所盼,即我所急。沙洋县人大立即召开班子专题会议,讨论此事。修路需要投入资金,也需要人力、物力。道路改造项目如果对外发包,最少需要近110万元;如村民参与其中,节省人工费用,只需约70万元就可完成。

后经研究决定:由县人大筹集资金70万元,以共同缔造模式邀请垢塚村村民共同参与道路改造。路修多宽?质量怎么把关?谁来监工?所有的自主权都由村民说了算。

开工这天,现场好不热闹。14组村民李念文和13组的许友珍由于平时办事认真细致、为人公道,被村民推选为监督小组成员。监督小组共5人,大家各司其责,任劳任怨。

“拐弯处稍微铺宽一点,方便过往车辆转弯。”许友珍负责道路宽度、混凝土质量等监督工作。

别看她是位女士,干起活来一丝不苟。手里一根竹竿正好长3.5米,每向前铺3米至5米,她都会用竹竿量一量,保证路面不少于应有的宽度和厚度。她说:“竹竿是开工前就准备好了的,大家既然信任我,我就要负责到底。”

看着道路一点一点向荆潜公路(主干道)延伸,村民们有说不出的高兴劲儿。

道路一旦修通,项目将由村民共同评比,直到验收合格。后期的管理也由村民负责。

“引导垢塚村村民走上共同缔造之路并非易事,沙洋县人大机关领导为此付出了不少心血。”冯忠兵说。

早在今年7月初,沙洋县人大就有在垢塚村推行共同缔造理念的想法。由于各组村民想法不同,推行起来还是有一定难度。

现在的垢塚村由原烟南和垢塚两村在2000年合并而成,合并后小组增加至17个,人口一下子超过了2000人。2009年,垢塚村实施新农村改造,15组44户村民率先住进了新改造的二层小洋楼。居住环境已改善的15组村民不想再折腾了,因此对推行共同缔造理念并不积极。

是强推共同缔造理念,还是采取步步递进“战术”?沙洋县人大机关领导选择了后者。并决定:先以15组为示范点,再带动其他16个小组。

于是,每个月的“党员活动日”,沙洋县人大都会组织机关党员干部来到垢塚村15组新农村,开展环境卫生整治活动。见“外村人”都这么脚踏实地帮助打扫卫生,村民也纷纷参与其中。

如今,走进垢塚村,路面干净整洁,农户家乱堆乱放的现象得到了改善,垃圾分类井然有序,处处给人赏心悦目的感觉。

除了定期开展环境卫生整治活动,沙洋县人大还有计划组织宣讲活动,宣讲内容包括其他地方开展共同缔造成功的范例等。一次又一次的引导,共同缔造的理念渐渐被村民接受。

今年9月,沙洋县组织部分村主要干部去红安县参观学习,沙洋县人大也为垢塚村党支部书记杨兵争取到一个参观学习的名额。红安县先进的做法,让杨兵等人大开眼界,回来之后信心倍增,表示要想方设法要带领村民走上共同缔造之路,一起振兴垢塚村。

10月16日,村里组织部分村民集中收看了党的二十大开幕会。

在党的二十大精神指引下,垢塚村村民采取共商、共谋的方式为自身的发展描绘了蓝图:以沙洋县城为依托,重点发展果蔬种植,新增双孢菇大棚种植;扩大肉鸽、肉牛等养殖规模;加快农庄、汉代垢将军雕像以及多处景点建设进度等,着力打造一个集休闲、娱乐、住宿为一体的农业综合体,带动全村村民增收,增加大家的获得感、幸福感。

“农业综合体建成后,除了村民共享,村里打算将后期管理交予村民,以此来增强村民责任感、创业兴业的积极性。”垢塚村党支部书记、主任杨兵说。


荆门日报记者:杨国良  通讯员:吴泽林

编辑:王雨嘉

审核:舒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