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如何加强自我防护?
老年人如果出现了发热、咳嗽等身体不适,
怎么判断是否需要上医院?
北京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李燕明来解答
01 老年人如何加强自我防护?
新冠病毒感染不分年龄,老年人感染后更有可能发生重症,需要我们重点保护。
接种疫苗:继续倡导老年人接种新冠疫苗,提高全程接种和加强针的接种率。
减少外出:尽量减少外出,尤其是避免到人群聚集的封闭场所。如果需要外出,一定要佩戴口罩,注意手卫生,避免直接接触外部环境物体,勤洗手。
注意通风:居家期间要注意开窗通风。对于老年人而言,在开窗的过程中要注意体感温差变化,建议有条件时,可将老年人转移至另外一个房间,待通风结束,室内温度恢复后再返回该房间。
慢病管理:要把基础疾病管理好,规律用药,不要因为害怕去医院而停药,可以让家人取药。
规律作息:保持心情放松,不要紧张,保证睡眠,饮食规律,多喝水,尽可能避免吸烟饮酒。
减少探视:家人如果接触社会面比较多,减少非必要探视老人的次数。
02 家中同住人出现感染,老年人如何避免被感染?
如果家里同住人感染了新冠病毒,为减少同居老年人的感染风险,建议:
减少接触:若有条件,可将感染者转移至其他住所,或用单独的房间进行隔离。家人和老人都需要注意手卫生。感染者需与家人分餐并做好餐具消毒。
佩戴口罩:若必须接触时,建议双方佩戴N95口罩。
清洁环境:做好共用空间的清洁消毒,特别是卫生间以及经常接触的物体表面,如门把手、水龙头等。
加强观察:注意观察老人的情况,有问题随时处理。
03 不能表达身体情况的高龄老人或失能半失能老人,家庭成员或养老机构的护理员如何及时有效干预?
了解新冠病毒感染后的常见症状:家庭成员或护理人员应该大致了解新冠病毒感染可能导致出现的全身症状和局部症状。全身症状如发热、头痛、全身酸痛、畏寒等。局部症状如咽痛、咳嗽、流鼻涕、咳痰、打喷嚏,偶尔有味觉和嗅觉丧失。
了解老人的基础情况:家庭成员或护理人员应了解老年人健康状态下的静息生命体征(如体温、血压、每分钟脉搏次数和呼吸次数等),对于有心肺基础病的老年人,建议记录指脉氧饱和度,以便及时发现病情变化。
了解老人症状不典型的特点:老年人这个特殊人群的症状往往隐匿且不典型。比如发热、咳嗽等典型症状可能不明显;对于无法正常表达的老年人,其症状可能更加隐匿,因此当他们出现不明原因的乏力、精神状态减退、食欲下降、走路不稳或摔倒、没有原因的心率增快或呼吸频率增快等情况,要高度关注。
04 老年人如果出现了发热、咳嗽等身体不适,怎么判断是否需要上医院?
现阶段,大部分新冠病毒感染者可以考虑居家治疗。老年人是重症的高危人群,因此确诊新冠居家治疗的老年人要每日监测生命体征,如心率、血压、呼吸频率等,有心肺基础病的老年人可以同时监测指脉氧饱和度,关注精神状态、食欲、大小便等。
对于出现以下情况的,建议到医院评估是否需住院治疗:
进行性加重的发热或呼吸道症状,或症状在好转后再次加重;明显的肌肉酸痛;活动能力较平素下降明显,或轻微活动后即出现明显呼吸困难;胸痛或胸部压迫感、心跳加速或头晕、腹痛;新出现面部、手臂和腿部无力或活动异常,尤其是以单侧为主;大小便失禁或与喝水减少无关的尿量减少;意识状态改变,定向力障碍,出现失语、意识减退并逐步加重,出现癫痫或谵妄;出现焦虑状况或情绪恶化;原有基础疾病明显加重且不能控制;基础疾病多或合并症较重的老年人。
05 老年人感染后该怎样合理用药,避免出现盲目用药身体伤害?
对于居家的老年新冠病毒感染者以对症治疗为主,建议:充分休息,保持充足睡眠。给予清淡及易消化的食物,少食多餐,不要一次进食过多,避免呕吐。结合体温和出汗情况适当补充水分,饮水要少量多次,防止一次大量补充水分引起胃肠道不适和心脏负荷加重。退热药应用:对于发热的病人,可以给退热药(如对乙酰氨基酚),但是对于老年人,给药的剂量宜从小开始,降温要缓一些,体温越高、年龄越大的老年人,越要慎重,避免一次大量出汗造成虚脱甚至低血压,并根据出汗及血压情况及时补充水分;应用退烧药时避免多种药物同时服用,要看清楚药物说明书。中药应用:可以给予对症类中成药,不建议多种药物同时使用,如果出现不适症状,建议停用。基础疾病管理:对于合并慢性病的患者,不建议中断其慢性病相关用药。但高血压、糖尿病患者,要关注病情变化。在发烧期间,特别是使用退烧药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血压监测,如果血压已经偏低,低于正常水平,降压药就可能需要减量,甚至停用,等血压恢复正常的时候再按照常规使用。另外老年人在感染新冠病毒后可能吃饭很少,所以要监测血糖变化,防止低血糖的发生。防止跌倒:感染和发热都会使老年人更加衰弱,稳定能力下降,容易跌倒甚至骨折。活动时最好要有家人的帮助;不要在地上摆很多东西,走道要通畅;地上的水要及时清理;在家里要穿合适的鞋子和衣服,避免绊倒;晚上去卫生间要醒后半分钟再起床、起床后半分钟再站立、站立半分钟再行走,一定要完全醒来再起身等。
来源:健康中国
编辑:李晨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