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史知识】在抗战硝烟中诞生的新四军“《马赛曲》”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南方8省14个地区的红军游击队改编成新四军,开赴敌后战场,在大江南北燃起熊熊的抗日烈火。

周恩来在云岭

1939年春节期间,周恩来受中共中央委托亲赴皖南云岭新四军军部视察,深入开展调查研究。新四军军部为了欢迎周恩来到来,在陈家祠堂大礼堂举办了一场欢迎晚会。

晚会歌声四起,气氛活跃,热闹非凡,激昂慷慨的歌声以及雷鸣般的掌声把晚会的气氛推向了高潮。从苏南前线归来的陈毅,也在大家鼓掌邀请下用法语高唱了一曲法国革命歌《马赛曲》。

陈毅

在陈毅嘹亮的歌声里,许多在场的将士都希望新四军也有一支自己的“《马赛曲》”。将士们的呼声得到新四军首长们的关注,同意创作一首军歌来振奋全军,来鼓舞身居敌后战场的新四军士气。周恩来提议让陈毅为新四军的军歌作词,陈毅慨然应允。

从军部返回苏南战场后,陈毅在工作之余、作战间隙抓紧构思,于3月30日写成了歌词初稿《十年》。

初稿共有3段35行,热情歌颂了新四军继承北伐军第四军、红军第四军以及坚持南方各省游击战争的红军游击队前后十余年的优良传统,展现了新四军的光荣历史。

军部收到陈毅的歌词初稿后,由副军长项英主持,军政治部主任袁国平、军副参谋长周子昆、军部秘书长李一氓、军政治部宣教部长朱镜我等军部领导人,对《十年》进行了认真研究、交流和修改。

待陈毅再返军部之时,众人再度进行讨论、修改,最终定稿形成了后来广为传唱的《新四军军歌》歌词。

歌词共两段,以历史传统与现实斗争为主线,用词精炼,气势恢宏。

1927年武汉粤侨联谊社赠与的“铁军”盾牌

首句“光荣北伐武昌城下”,交代了新四军“铁军”威名的由来,是由共产党领导下的叶挺独立团在北伐战争中打出来的。“孤军奋斗罗霄山上”,说的是井冈山斗争,显示了新四军继承的是从北伐铁军至红军的光荣殊勋。

1938年坚持南方三年游击战争的部分领导人合影

“千百次抗争,风雪饥寒;千万里转战,穷山野营”,是坚持三年游击战争的南方红军游击队,艰苦奋斗,一往无前的拼搏精神的生动概括。“为了社会幸福,为了民族生存,一贯坚持我们的斗争”,体现了新四军这支队伍的宗旨和初心。

“东进!东进!我们是铁的新四军”,指明了新四军深入敌后的进军方向与策略。周恩来在皖南视察期间,根据中共六届六中全会制定的“巩固华北,发展华中和华南”的战略任务,与军部领导人商定了新四军“向北发展,向东作战,巩固现在阵地”的作战方针,“东进”正是当时新四军的光荣使命。

音乐家何士德

军歌歌词定稿后,新四军军部决定由作曲家何士德谱曲。何士德,广东人,青年时考入上海新华艺术专科学校音乐系,并积极投身抗日救亡歌咏活动。1937年,他在南昌参加了新四军,在云岭时任新四军教导大队文化队队长,谱写了很多歌曲,被新四军将士誉为“我们自己的音乐家”。

何士德接受任务后,激情满怀地伏案创作,很快谱出具有民歌小调风格的第一稿。袁国平、朱镜我等听了试唱,感觉曲调流畅好听、易上口,但不够威武雄壮,战斗劲头不足。

于是,何士德重新谱写曲调,最终利用适合行军作战的进行曲调,6月底形成了《新四军军歌》的定稿曲。

歌曲采用多段体结构,由四个乐段组成,曲调雄浑有力,鼓舞人心,富有革命激情,词曲浑然一体,把威武之师所向披靡的气势表现得淋漓尽致。

政治部主任袁国平听完后,连连点头,即由军部发出通知,定为正式的《新四军军歌》,并在《抗敌报》上发表,号召全体指战员“在最短期内,唱诵纯熟”。

1939年7月1日在庆祝建党18周年大会上,由陈毅原词、集体改词、何士德作曲的《新四军军歌》,由新四军教导总队文化队和战地服务团首次正式演唱,全场响起热烈掌声。从此《新四军军歌》飞遍大江南北,成为许多文艺表演时的保留节目。

波澜壮阔、复杂艰苦的敌后抗战为新四军军歌注入了巨大的生命力和战斗力。短短3个多月,《新四军军歌》就在抗日炮火中诞生并广为传唱,嘹亮激昂的歌声使战士们豪情满怀,成为鼓舞士气、振奋精神的力量源泉。

来源:党史学习教育网

编辑:李晨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