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8月15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终于迎来了胜利,并在苦难和抗衡中积蓄了更为强大的力量。当时解决了外患困扰的中国,继而又面临着同样颇具挑战的内战问题。历史走到了一个新的节点,文艺也相应承载起更为深刻的斗争内涵和政治意义。在这样的背景下,《北方文化》创刊了,它旨在“努力巩固国内和平”和“为全国各方面的民主改革尽我们最大的努力”,随着中国一同砥砺前行。
《北方文化》半月刊是由北方文化社于1946年3月1日在河北省张家口市出版发行的大型综合性文化刊物,为16开铅印本。期刊的正副主编分别为成仿吾、张如心,编辑委员会由周扬、邓拓、萧三、丁玲、艾青等13位优秀的文人学者组成。这是在晋察冀解放区出现的有重大影响的文化刊物。成仿吾在创刊号上发表的“创刊的话”中指出:“中国的新文化运动中,北方曾有过伟大的‘五四’,在中国近代史上,它放出了长远的光辉。”
1946年8月,国民党发动内战,张家口受到严重威胁,形势日渐紧张,华北联合大学奉命撤离张家口。《北方文化》出至第二卷第六期后也随即停刊,共计出版十二期,包括一、二两卷,每卷六期;现国家图书馆和上海图书馆均馆藏有该期刊的影印本。
尽管《北方文化》每期只刊登十多篇文章,但单期可达到60页,文学体裁十分丰富,包括小说、诗歌、散文、时论、通讯报告等多种体裁,以评论文章和文艺作品居多,议题涉及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除此之外,《北方文化》还整理收录了许多事件、资料、文化消息等内容。许多文章都是国内文学领域中颇有造诣的著名文人创作,部分文章来自外国作家之手,最具特色的是设置了“读者中来”栏目,专门为读者提供写作平台,对征集的文稿进行择优刊登。
《北方文化》整理归纳出了多方面有价值的材料,“供给大家做专门研究的参考”。此类资料总量虽然不多,但是涉及的领域却十分广泛,这对文学类期刊来说是一个颇具新颖的创举。
该刊注重以插画和图片来丰富艺术表现手段,其设有“北方画页”专栏,多选择以人民生活为内容的图画作品进行刊登,如《春耕》《丰收》《建设》《慰问》《陕北说书人》,都是对当时基层人民的生活原貌的展现。《毛主席浮雕像》《朱总司令像》《狼牙山五壮士》则以革命领袖和英雄作为素材,以赞扬他们为中国革命作出的伟大贡献。
《北方文化》通过反映解放区的政治、文教等方面情况,旨在揭露国民党统治的腐败、歌颂解放区斗争生活、宣传土地改革和边区文艺运动,真实地再现了那个时代的社会发展状况。它见证了那个时期的艰苦奋斗和不断进取,积淀了厚重的革命品格,成为中国历史转折点的优秀文化载体和阵地,是这一时期河北珍贵的集成性文化史料,是那段历史积淀下来的宝贵精神财富,被学界评为“解放前珍贵红色报刊”之一。
来源:党史学习教育网
编辑:李晨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