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江苏省扬州市蜀冈—瘦西湖风景名胜区城北街道花都汇社区上院小区,89岁的志愿军老战士冯大同捧出一封封纸张泛黄的家书,讲述70多年前的家书故事。
“这些信是我参军后,写给母亲、弟弟、妹妹的家书,前后写了有10多封,母亲生前一直精心保存着。”冯大同小心翻开夹在纪念册里的信纸,他说,每一封信背后都有一段难忘的故事。
冯大同当年的戎装照
投身朝鲜战场担任译电员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后,在扬州中学就读高一的冯大同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报名参军。由于年龄小,他第一年未能如愿。第二年,他继续报名,终于在当年暑假期间如愿入伍,后进入东北军区机要干修大队(后改为长春机要干部学校),学习10个月后,提前毕业,随即由辽宁安东(今丹东)一座浮桥跨过鸭绿江,投身朝鲜战场,担任译电员。
“我已经在本月11日报名参加军事干校去学习了,我相信当您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您一定会感到无上的光荣和兴奋。记得妈妈对我说过,你应该继承你父亲的遗志,忘我地为人民服务,不要落到别人的后面。所以今天,当祖国发出号召的时候,我坚决响应、报名投考。”这是1951年,冯大同赴东北后,给在保育院工作的妈妈写的信。冯大同的父亲冯立生是烈士,抗战期间在宝应坚持办学报国,给孩子们树立了良好的榜样。
“孩子,不要辜负党和人民对你的教养,也不要辜负我对你的愿望。你固然是妈妈的儿子,但同时更重要的还是人民祖国的儿子,现在祖国需要你们,千千万万个她的儿女就应该踊跃响应她的号召,献出你们的一切。”很快,冯大同就收到了母亲和弟弟的回信,受到鼓舞的他心中更加豪气万丈,一往无前。当年,这三封信还被一起刊登在《苏北日报》的“群众园地”栏目,鼓舞更多有志青年参军报国。
冯大同写给母亲的家书
一封封家书充满深情、力量
冯大同的父亲去世早,母亲一边工作一边拉扯3个孩子长大。冯大同在部队的家书,字里行间充满着对母亲的牵挂。
1953年,他在家书中写道:“我很想知道你近来的身体怎么样,眼睛看东西是不是很吃力。家庭经济很困难,这一点我是知道的,弟弟妹妹的学费如果可以免的话最好还是免了。”
他多次将自己的津贴寄到家里补贴家用。
“自从上次来信说是到南京去治病,一直到现在都没有看到你的来信,很为你的病情而感到担心,请妈妈能告知我。明天早晨将要有人回祖国,所以顺便请他给妈妈寄去五十万元(旧币),望妈妈收下,一者寄给妈妈病后疗养,二者给弟弟和妹妹们过年……”
“我们的精神永远在一起,让我们共同举着酒杯,为我们祖国的兴盛富强而干杯,谨祝亲爱的妈妈,中秋快乐,身体健康!”
…………
作为家中三兄妹中的老大,冯大同不仅心怀国家,也情牵小家。弟弟妹妹在扬州上中学,在朝鲜期间,冯大同也时刻牵挂着他俩的学业。
冯大同赴朝鲜战场时,弟弟冯亦同刚上初一,他虽然远在朝鲜,仍不忘鼓励弟弟好好学习。在哥哥的激励下,弟弟冯亦同初中毕业后考取扬州中学,1959年又考入南京师范学院中文系,长期从事教育工作,1981年调入南京市文联,后来成为著名诗人、一级作家。
冯大同的妹妹冯怀同初中毕业后一度想考中专,冯大同鼓励她考入普通高中,日后考大学深造。在朝鲜,他得知妹妹冯怀同考试失利的消息,连忙回信开导。1957年冯怀同从扬州中学毕业,考取南京工学院(现东南大学),后来在原冶金工业部工作,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退休后经常应邀开展革命传统教育
“根据当时部队的规定,机要人员的私信也要公开。”冯大同说,自己的所有家书因为充满积极的正能量,都在机要科公开阅读过。
“我当时也算是一名文学青年,受当时苏联文学的影响较大。”在和家人的通信中,冯大同对革命事业,对未来始终充满豪情。
1953年7月27日,《朝鲜停战协定》在板门店签订。停战协定签订后,冯大同和战友方祖歧、季得发、苗家礼等继续留在朝鲜,直到1954年才回国。回国后,冯大同主动要求回扬州中学继续未完成的学业,后来招工到徐州矿务局支援工业建设,几十年间,辗转多个岗位。
退休后,冯大同经常应邀到机关、社区等地进行革命传统教育。
来源:党史学习教育网
编辑:李晨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