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史知识】抗美援朝 保家卫国

1950年10月25日,志愿军打响入朝后的第一仗,以光荣的胜利拉开了伟大的抗美援朝战争的帷幕。这一天后来被定为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纪念日。

中国人民志愿军出国作战,是保卫和平、反抗侵略的正义之举。这场战争的胜利,打破了美帝国主义不可战胜的神话,创造了以弱胜强的范例,极大提高了中国共产党在全国人民心目中的威信,提高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中国的国际地位空前提高,为我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赢得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启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正当全国人民满怀喜悦地投入重建家园的事业中时,朝鲜内战爆发了。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迅速进行武装干涉,兵锋所向,直指鸭绿江边。与此同时,美国还派遣第七舰队开入台湾海峡,阻挠中国统一大业。如何应对美帝大兵压境,这是摆在新中国领导人面前的一大难题。

值此危急关头,朝鲜党和政府两次请求中国出兵支援。敢不敢、能不能迎战世界上头号帝国主义美国,对于一个刚从战火中获得新生的人民共和国来说是血与火的考验。

中央政治局多次召开会议,全面考量国内外形势及敌我双方的长处及短处,经过慎重考虑,反复权衡利弊得失,中国党和政府以非凡气魄和胆略作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历史性决策。

10月8日,在美军越过“三八线”的第二天,毛泽东签署命令,将东北边防军改为中国人民志愿军,任命彭德怀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待令出动。骄横的“联合国军”根本没有料到中国会出兵,毫无顾忌地以最快速度向中朝边境推进。10月19日,中国人民志愿军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和朝鲜人民共同抗击侵略者,以正义之师行正义之举,开始了中国人民伟大的抗美援朝战争。

工人在加班生产支援抗美援朝

10月25日,志愿军利用战略上的突然性,在运动中捕捉战机,出其不意地打击敌人,揭开了抗美援朝战争的帷幕,首战告捷。这一天后来被定为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纪念日。到11月5日第一次战役结束时,志愿军把敌人从鸭绿江边赶到了清川江以南。

美国当局仍然错误地低估了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决心和力量,继续部署全面攻占朝鲜北部,并扬言“圣诞节前结束战争”。毛泽东、彭德怀采取诱敌深入、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的方针,于11月下旬发动第二次战役。

志愿军在敌机狂轰滥炸、我军后勤供应不上且气候严寒的极端困难条件下,英勇作战,歼灭和重创包括美军“王牌”陆战第一师在内的大批敌军。12月6日,收复平壤。到12月24日战役结束时,帮助朝鲜人民收复了“三八线”以北绝大部分国土,迫使敌军从总进攻变成总退却。

志愿军站稳了脚跟,从根本上扭转了朝鲜战局,为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随后,志愿军相继进行了3次大的战役。到1951年6月10日,5次战役共歼敌23万余人,把战线稳定在“三八线”附近。以运动战为主要作战形式的抗美援朝战争第一阶段结束。

美国政府意识到,要打到鸭绿江边迅速结束朝鲜战争已经毫无希望,被迫同意进行谈判。从1951年7月开始,双方举行停战谈判,抗美援朝战争进入谈谈打打、以打促谈,以阵地战为主要作战形式的第二阶段。

美国在军事分界线、遣返战俘等问题上设置障碍,破坏谈判,并不断以武力相要挟。美国动用陆军的1/3、空军的1/5和海军的近半数投入朝鲜战场,企图用疯狂轰炸我交通补给线的“绞杀战”、海岸进攻等军事手段迫使我方在谈判中屈服。志愿军坚决贯彻毛泽东提出的“充分准备持久作战和争取和谈,达到结束战争”的总方针以及“零敲牛皮糖”的战术,将阵地防御和运动战相结合,积极进行战术反击作战,粉碎了敌军的一次次进攻。

1952年10月,“联合国军”发动“金化攻势”,向处于战略要冲的上甘岭实施猛烈进攻。在长达43天的上甘岭战役中,敌军共向这块3.7平方公里的土地倾泻了190多万发炮弹和5000多枚重磅炸弹。志愿军依托坑道工事顽强阻击,在炮兵火力支援下,以伤亡1.1万余人的代价,打退敌人670多次冲击,共毙伤敌2.5万余人,击落击伤敌机274架,击毁击伤大口径火炮61门,守住了阵地。

志愿军战士在上甘岭发起反击

上甘岭战役的胜利,使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在整个正面战场完全掌握了主动权。中国国内部队轮番入朝作战,年轻的志愿军空军也开始出战,共击落敌机330架,击伤95架。美国在战场上没有得到的东西,在谈判桌上同样没有得到,不得不于1953年7月27日在停战协定上签字。

在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悬殊的情况下,中国人民赢得了这场战争,打破了美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抗美援朝战争的伟大胜利,是中国人民站起来后屹立于世界东方的宣言书,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重要里程碑,对中国和世界都有着重大而深远的意义,极大增强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经此一战,新中国真正站稳了脚跟,奠定了在亚洲和国际事务中的重要地位,彰显了新中国大国地位。中国人民用胜利向世界宣告:“西方侵略者几百年来只要在东方一个海岸上架起几尊大炮就可霸占一个国家的时代是一去不复返了!”

(本文来源于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简史》)


来源:党史学习教育网

编辑:曹春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