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5年前的1948年11月2日,沈阳解放,为辽沈战役画上了完美的句号。
10月27日,曾参加解放沈阳的老战士、现辽宁省军区沈阳第十离职干部休养所100岁的老战士尹志云,带我们重温历史,回顾75年前的沈阳解放日。老人虽然年过百岁,躺在病床上,但是对当年的一切都历历在目,复述清晰。
日本投降后
他随部队来到东北执行任务
尹志云是河南省南阳市人,1923年出生。1937年7月,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正在上学的尹志云跟着家人踏上逃亡之路。1938年8月,在叔叔的引领下,尹志云走上了革命道路。他拿着叔叔的介绍信,和姐姐、表哥一起,几经辗转到了延安,在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学习军事和政治。因为文化基础好,半年后他被分配到八路军115师34旅688团当文书。
尹志云跟着革命队伍走南闯北,在枪林弹雨中更加成熟和坚定。1945年12月,尹志云随部队来到东北。经过3年的奋战,中国共产党在东北已有雄兵百万。1948年10月28日,东北野战军向沈阳急进,当时尹志云任东北野战军二纵(即后来的39军)117师350团政治处副主任。尹志云清楚地记得,10月29日,他所在的部队在辽中满都户一带准备过河,当时辽河水位很高,他和战友们沿河寻找船只,但没找到,为了尽快过河,团里的工兵连夜搭浮桥、造船,他们把找到的所有铁质方形油桶焊在一起,割些芦苇绑在一起,上面放上门板,一条“船”就制造成了。
来到辽河旁
老乡捐门板给解放军造船
在当时的形势下,铁质方形油桶好找,但门板得到老乡家去找。尹志云召集负责此项任务的连干部开会,要求到老乡家要好好商量,让老乡知道他们是解放军,是人民的队伍,与国民党部队有着本质区别。之后,尹志云特意走访了几户老乡家,了解战士有没有违反纪律。老乡们说,解放军战士既和善又文明,听说需要门板过河解放沈阳,老乡们都很支持,愿意把门板拿出来支援前线。就这样,部队利用自己造的船连夜过河。拂晓时分,尹志云一行从辽河边出发一路急行军,急速赶到沈阳。按照上级部署和分工,尹志云所部负责殿后,指挥掉队的人员。
战士们得知要解放沈阳,个个情绪高涨。尹志云所在部队进入沈阳市铁西区后,稍作休整,又向城内进发,当时的铁西区通有轨电车,尹志云所在部队沿着有轨电车的铁轨跑到城内中街。因为东北野战军二纵一部此时已经打进沈阳城,所以沿途比较顺利,没有遇到敌人。尹志云所在部队到达中街后,团部设在沈阳故宫附近的一个裁缝铺里,战士们边休整边加强警戒。虽然解放军已经占领了沈阳城,但仍有被打散的国民党兵藏在老百姓的家中。战士们到处搜索,不久就抓到1000多个国民党残兵。因为十几个小时的急行军,战士们疲惫得和衣而睡。1948年10月30日凌晨1时,师里急令攻打沈阳城南的浑河堡,战士们只休息了3个小时便摸黑向浑河堡挺进。
到达浑河后
敌人仍占据碉堡负隅顽抗
拂晓前,尹志云所在部队到了浑河边。当时尹志云就在前卫连,战士们前进的速度很快,到达攻击目标时,“嗒嗒嗒……”一排子弹从敌人的碉堡里打了出来。富有经验的尖刀连战士冲上去,很快拿下了这个碉堡,不久就占领了浑河北岸的十几个碉堡,其中中间的大碉堡里有一部电话,那里是敌军的一个连部。战斗中,战士们发现浑河桥中间还有一门大炮,河南岸有敌人,还有很多碉堡,怎么过河成了难题。
在占领的碉堡里,团领导决定改造工事,把对着河北岸的炮口改成对着河南岸。天快亮时,电话响了,尹志云示意站在旁边的三营长接电话。敌人在电话里说,他们已经知道河北岸的碉堡被解放军占领,并说:“你们不要打了,我们起义了,我们已经和你们司令联系过了。”尹志云至今回忆起来,都能想起当时的愤怒,“我们已经打到他们家门口,迫使他们不得不投降时,说自己要起义,哪有这么便宜的事?”尹志云当时立刻把情况向上级进行了汇报。
俘虏7000多人
解放军在浑河堡取得大捷
1948年10月31日13时许,从浑河堡方向开来一辆美式吉普车,打着白旗。尹志云和副团长韩曙从碉堡里出来一看,来人是一个国民党中校,带着一名警卫员,尹志云和副团长商量决定,派通讯员把来人送到团里。智勇双全的八连副指导员韦书芳请战:“我去把那门炮弄过来。”他找了个俘虏喊话,俘虏喊完话,韦书芳就带着通讯员和这个俘虏过去,一枪没放,就把敌人劝降了,那门57厘米口径反坦克炮成了战利品。
接着,韦书芳又带着几名战士过桥,把浑河南岸守桥的国民党军一个连劝降,又缴获了一门大炮,这时已到了31日的深夜。浑河两岸的工事都被解放军占领,尹志云带着战士们继续改造工事,把河两岸碉堡的炮口都对准了浑河堡。11月1日天亮时,部队向浑河堡发起冲锋,见大势已去,敌人打起了白旗,国民党207师的两个团及周边聚集到这里的散兵共7000多人都投降了。此次战斗共缴获6门榴弹炮、几十挺重机枪等大量武器弹药。战斗结束后,解放军押着俘虏原路回城。一路上,很多市民列队在路旁欢迎。此时,尹志云坐着美式吉普车,心中那种自豪感,至今想起来仍记忆深刻。
次日,沈阳全城解放。至此,这座历史名城重新回到人民手中。
来源:党史学习教育网
编辑:李晨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