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德昌,山东省单县人,生于1918年,生前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后勤3分部12大站分站站长。1938年入伍,194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1年5月28日,在朝鲜新幕执行任务中光荣牺牲。
1952年3月6日,朱德昌入葬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墓地番号西区六排三号。
曾任辽宁省鞍山市公安局铁东分局局长
1938年,刚满20岁的朱德昌入伍。由于他英勇杀敌、视死如归,入伍不久就担任了班长。因屡立战功,朱德昌先后担任排长、连长、参谋等职。1948年,东北解放,朱德昌听从组织安排从部队转业,担任辽宁省鞍山市公安局铁东分局局长。1949年,他任鞍山市公安局总务科科长。
朱德昌是自己主动要求上抗美援朝前线的。他选择了后勤岗位。后勤是前线作战胜利的保障。没有后勤的保障,前线战场士兵的衣服、粮食等就供应不上,就要挨冻,挨饿。只有后勤到位了,士兵的生活才能得到保障。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打仗打的就是后勤。
1950年8月,东北军区后勤部成立三个分部,对作战部队实施后勤保障工作。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朱德昌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后勤3分部12大站分站站长,负责长甸河口、新仓、北镇一线志愿军部队的作战物资供应和收容、治疗、转移伤病员,并保障前后方往来人员的食宿和武器装备的修理等。
抢运粮食遇敌机轰炸牺牲
志愿军入朝后,开展了第一至第五次战役,大规模的运动战对后勤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完成好前送物资弹药的任务,朱德昌日夜工作,积极协调,哪里任务重哪里就有他的身影,哪里危险他就出现在哪里。
由于敌机狂轰滥炸,道路、桥梁被炸毁,后方供应的物资无法及时运到前线,朱德昌心急如焚。情急之下,他下令:“铁路走不了,走公路;路毁了,重新铺;没有材料,我们也要筑成新路。”
抢运粮食。(图片来源:辽宁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
为了防敌机轰炸,抢卸物资都是在晚上进行。火车来了,一批人赶紧上去抢卸,又有一批人赶紧把卸下的货物装上汽车。但即使是晚上,美军也会在交通枢纽放照明弹,然后在黑暗中进行轰炸,所以后勤也是冒着很大生命危险,伤亡不比一线部队少。
1951年5月28日,朱德昌在新幕执行任务时遇敌机轰炸牺牲。时任驾驶员的孙德山回忆朱德昌遇袭经过:“那一天,国内运来粮食,汽车在临时火车站停靠。团长(朱德昌)晚上带着两个警卫员去检查物资有没有损坏。没料到,空中传来轰鸣声,闪现巨大亮光,几架美机发现了他们,围着车队不断投下冷弹。冷弹爆炸威力特别大,能把眼珠都震出来,他们仨都牺牲了。团长被震死,另外两名战友一个崩出肠子,一个炸得腿都飞了,四下都是飞溅的血迹……他们的遗体都是我亲手接过,一张白布一个袋子,就这样帮他们收殓。”
当初卖盐凑路费去参军
1952年3月6日,朱德昌入葬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孙德山后来回到老家高坎地区旧站村(现属浑南区),知道朱德昌葬在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后,他几乎每年都会前去祭奠。而朱德昌的家人,却是直到2009年4月1日才知道烈士埋葬地。
据朱德昌烈士的侄子朱启秋回忆,烈士证上的名字好像不是“朱德长”,而是“朱德厂”。但因为那份曾被家人珍藏的烈士证已在几年前被雨水泡坏了,也就无从查证了。“烈士证是二叔留给我们唯一的东西,可惜没了……父亲告诉我们,当时因为家里穷,二叔参军没有路费,整整卖了三大袋盐才凑够费用。”朱启秋还听父亲和长辈讲述,叔叔离开家乡就一直没回过家,爷爷奶奶很是挂念,每逢年节,以泪洗面。关于叔叔的最后一个消息、也是他离开家后的第一次确切消息,就是叔叔牺牲了。
家里曾经有过一张朱德昌的黑白照片,“浓眉大眼,戴着礼帽,穿着大褂,腰间系武装带、别手枪,很威风。”二叔的这身打扮,深深印在朱启秋的脑海中,后来因为种种原因这张照片不见了。现在在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纪念馆里,朱德昌是少数没有留下照片的烈士之一。
来源:党史学习教育网
编辑:李晨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