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史故事】《生活》:创当时国内杂志发行量最高纪录

《生活》周刊是我国近现代史上享有盛誉的著名综合性进步刊物,1925年10月11日由中华职业教育社创办于上海。第1卷由王志莘任主编,1926年10月第2卷起由邹韬奋任主编,通过不断创新改革,两年后,《生活》的发行量达到4万份,1931年突破10万份,1933年达到15.5万份,成为当时全国发行量最大的刊物,创下了当时中国杂志的发行纪录。

《生活》周刊的诞生是因为当时《教育与职业》刊社想再出版一种周刊,专门用来宣传职业教育及职业指导的消息和简要的言论。经过讨论后,大家一致决定公推由美国归来的王志莘先生担任主编。1926年10月,王志莘调任新华银行总经理,黄炎培让邹韬奋接办《生活》周刊,当时刊物发行量为2800份。

接办刊物后,邹韬奋随即大刀阔斧地进行革新,主张该刊要成为读者的“好朋友”,选材要注重“有趣味有价值”,文风要“明显畅快”。先后开辟“读者信箱”“小言论”等专栏;同时重视处理读者来信,征求读者意见,开展为读者服务的工作;基本内容仍为对青年进行“事业修养”教育,成为中国抗日战争前有影响的时事和青年修养刊物。

从第2卷起,《生活》的旨趣已逐渐指向城市平民的日常社会生活。第3卷继续谋求市民大众的生活改进,以社会改造为己任,关注、探讨和解决的生活问题更加集中于恋爱婚姻、移风易俗等方面,第3卷结束时,每期发行已增至4万份。第4卷已被市民大众广为接纳,成功转型为都市通俗文化生活杂志。第5卷起改版为本子样式,篇幅增加至每册20页,逐渐向时政新闻周刊转变,刊物销量达8万份,广告收入激增。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生活》周刊演变成以宣传抗日救亡、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唤起民众政治觉醒为宗旨的进步时政杂志。同时,每期销量达到12万份,其中1931年“国庆与国哀”特刊的发行量高达15.5万份,创下当时报刊发行的最高纪录。

随着社会影响力的不断扩大,《生活》周刊遭到了国民党政府的忌恨和压制。1932年7月,邹韬奋被迫流亡海外。之后,《生活》周刊由胡愈之、艾寒松负责编辑。

1933年12月16日,最后一期《生活》周刊发表了邹韬奋事先写好的《与读者诸君告别》一文,邹韬奋在文中写道:“记者始终认为绝对不容侵犯的是本刊在言论上的独立精神,也就是所谓的报格。倘须屈服于干涉言论的附带条件,无论出于何种方式,记者为自己的人格计,为本刊报格计,都抱有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决心。”

1933年12月16日,国民党当局以“言论反动、思想过激、毁谤党国”的罪名下令查封,《生活》周刊出至第8卷第50期停刊。

来源:党史学习教育网

编辑:李晨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