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史故事】《关中报》的十年岁月

1939年冬,国民党顽固派不断挑起反共摩擦,对陕甘宁边区实行军事包围和经济封锁,掀起了第一次反共高潮,在关中分区制造了“土桥事件”“旬邑事件”等一系列骇人听闻的摩擦事件。国民党军又先后侵占了淳化、旬邑县城及新正、赤水县的部分地区。此时,关中专署和中共关中分委机关分别搬到了新正县的阳坡头和雷庄,连接延安的狭窄通道随时有被截断的危险。为了指挥关中分区军民建设边区和进行反封锁、反摩擦斗争,时任分委书记的习仲勋决定创办分委的机关报,以利于坚持长期斗争。他的提议得到了中共陕甘宁边区党委的同意。《关中报》创刊时,报头由习仲勋题写;创刊一周年时,毛泽东欣然为《关中报》题写报名。关中报社组成时,分委宣传部部长高仰云兼任社长,胡炎任主编。

1940年4月12日,《关中报》创刊于关中分委机关驻地新正县雷庄村(1941年底随分委机关迁至马栏镇)。一开始,《关中报》是油印、四开两版的周报。到了1941年4月一周年时,改为三日刊、两版,这样保持了三年半。1943年1月中共关中分委改为中共关中地委,《关中报》成为关中地委的机关报。1944年9月,《部队生活》与《关中报》合刊,改为五日刊、四开四版的石印报。警备区政治部派出两名编辑常驻报社,专门负责《部队生活》专版。后来又兼出《学习导报》《大众读物》《时事要闻》等油印报。此时报纸的发行量由400份增加到了800份,1945年时达到了1400份。1945年7月,《关中报》又改为三日刊、两版。抗日战争胜利后,还不定期地编发《时事要闻》,每期发行400份左右。在1947年夏,敌人重兵“围剿”关中分区,报社跟随关中地委北上陕北吴起县时,指派程志坤等同志南下淳耀、赤水一带,编印《关中报》在南线版的《时事要闻》,先后共出七期,时间虽不长,影响却不小。另外,还出过四开一版到两版的号外,及时报道战况和大的战役、战斗消息。1949年春,随着部分县的解放,西府地委、东府地委、渭南地委相继成立。4月4日,奉西北局电令,中共关中地委改为中共三原地委,关中报社随之迁到三原。1950年4月,根据中央及西北局关于统一国家财政、减少机构的指示精神,中共陕西省委决定将中共三原地委与中共咸阳地委合并,《关中报》也就光荣地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历经十年的战火洗礼,《关中报》共出版了700多期,发行58.6万份,主编先后有胡炎、何承华、毛岚、雷阳和景生明五位同志。

《解放日报》报道——边区各分区报纸关中报办得最好

在十年征程中,由于关中分区党政军领导同志的共同关怀,新华社、《解放日报》《边区群众报》记者站同志的大力协助,广大通讯员的积极参与,全体军民的热爱和支持,一批批新老报人的无私奉献和艰苦奋斗,结合各个时期党的中心工作,《关中报》办得有声有色,获得了良好的口碑。大家说它是“黄土地孕育的红奇葩”“战火中飞出的金凤凰”。《关中报》是党和人民的连心桥,比喻贴切,形象生动,简明易懂,准确地概括了《关中报》的历史使命。在1944年10月陕甘宁边区文教群英会上,《关中报》被誉为边区地方报纸的模范。党中央的机关报《解放日报》也给予高度评价:“关中报办得最好!”有些同志回忆,在被敌人围困隔绝的黑暗日子里,忽然间看到了久违的《关中报》时,就好像看到了共产党,看到了子弟兵,看到了胜利的希望。

历经十年寒暑,在党的领导下,《关中报》全社干部、工人不怕艰险,克服重重困难,千方百计为办好报纸而努力,出色地完成了党和人民赋予的光荣使命。

来源:党史学习教育网

编辑:李晨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