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史故事】凤凰山麓毛泽东旧居

凤凰山麓毛泽东旧居全貌

1937年1月13日,毛泽东到延安的当晚,住在二道街延安抗日救国会所在地——罗廷祯院(今延安市药材公司一带)。1月19日,军委一局安排毛泽东住进凤凰山麓李家窑院。主要原因有二:一是罗廷祯院是延安最集中的居民区,抗日救国会在此办公,来往人员多,既不利警卫又不能安静地工作和休息;二是根据军委的要求,宿营地位置应以防空为重,而李家石窑是修筑延安城墙时取石条在石崖上凿的约40平方米的石窟,正是防空袭的好地方。

1937年2月9日晚10时,毛泽东在李家石窑会见了《大公报》记者范长江,与范长江进行了彻夜长谈。范长江本想留下来在延安进行长期采访,但毛泽东劝他尽快返回上海,利用《大公报》把中共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宣传出去,于是,范长江即刻返回。1937年2月15日,《大公报》上海版和天津版在显著位置同时刊登了范长江采写的《动荡中之西北大局》,独家报道了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真相,透露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即将形成的特大新闻,及时地传达了中国共产党联蒋抗日的主张。

毛泽东在延安写作了大量文章,收入《毛泽东选集》一至四卷的159篇文章中,在延安时期撰写的就有112篇,其中,16篇是在这里居住时撰写的。著名的哲学著作《实践论》《矛盾论》就是在这里完成的。

1937年七八月间,毛泽东应抗大的请求,向学员们讲授了唯物论和辩证法。毛泽东讲课观点明确,重点突出,生动形象。在讲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时,他说:“延安西北菜社里有个老师傅,50多岁了,他炒菜已经炒了三四十年了,人家总愿意到那里去吃,因为他炒的菜非常香。他炒的菜为什么这样受人欢迎呢?他开始也是没有经验,盐放多了就咸,放少了就淡,大家提意见。他在长期的实践中慢慢地摸索,不断总结经验,提高炒菜技术。这就是由感性提高到理性。今天你们叫他讲,他能讲出一大套道理。这就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过程。”在讲“矛盾”这个词时,毛泽东举例说:“矛盾就是打架。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在打架。你要战胜我,我要战胜你。”这时,瓦匠正在房上修房,敲得叮叮当当。毛泽东说:“我们和瓦匠也在‘打架’。我们上课需要安静的环境,他却要工作,这样就产生了矛盾。”经他这样一讲,许多深奥抽象的道理就清楚明白了。

《实践论》和《矛盾论》是毛泽东最重要的哲学著作,为形成中国共产党人的思想路线和思想方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总政治部把毛泽东的讲课记录稿整理出来后,经他同意,打印了若干份。以后,毛泽东把其中的两节作了部分补充、删节和修改,就是后来收入《毛泽东选集》中的《实践论》和《矛盾论》。

毛泽东在李家窑院

由于李家石窑太潮湿,不久,毛泽东患了肩周炎,肩关节疼痛难举。身边的工作人员几次劝他换个地方,毛泽东总是说:“能有这么个地方住就不错了,不要再去麻烦老乡了。”1937年4月中旬,毛泽东的警卫员贺清华趁主席外出开会,就把他的家移到距李家石窑200米左右的吴家窑院。吴家窑院建筑风格是窑为主室,瓦房为厢,门窗镂花,窑前有高台石阶,青砖门廊,门前有照壁。

毛泽东居住的院落为吴家老大吴鸿恩的住宅。这是一个由正面四孔石窑与两厢瓦房组成的四合院。一进门的照壁前,有一丛玫瑰;再向里走,靠正窑右边的墙上,有几窝蜜蜂。院内有石碾、石磨。在玫瑰花盛开的季节里,毛泽东教育工作人员要爱护花木,要勤浇水。他还说:“我们的革命队伍,要像蜜蜂那样,有严密的组织性和纪律性。”

毛泽东与秋收起义的部分同志合影

1937年5月9日,毛泽东在此与参加秋收起义的部分同志合影。对于这个时期毛泽东的形象,一位记者这样描述:“他的外表很像朴实的农夫,但他的举止却似文雅的书生。”

由于第一次拍照时,延河涨水,何长工等未能赶到。不久,毛泽东再次在照壁前与何长工等同志合影。

毛泽东与参加宁都起义反日部分同志合影

院内东西有两厢瓦房。东边三间房子是党中央居住时修建的,是当时机要科科长叶子龙等同志的办公室。西边四间,是当时警卫员和炊事员周少林的住房,还有一间是厨房。在院内西北角竖立的一幅照片,是1938年秋毛泽东在此与参加宁都起义的部分同志合影。

1937年9月,在这个小院子里,毛泽东给军委三局的同志作过《反对自由主义》的讲演。毛泽东说:“我们主张积极的思想斗争,因为它是达到党内和革命团体内的团结使之利于战斗的武器。每个共产党员和革命分子,应该拿起这个武器。”“但是自由主义取消思想斗争,主张无原则的和平。”毛泽东列举自由主义十一种主要表现,指出它是一种严重的恶劣倾向,对革命十分有害,强调提出反对和克服自由主义是思想战线的任务之一。这篇讲演编入《毛泽东选集》。

小院有堵隔墙是党中央居住时修建的。院内正窑是一排四孔坐北向南的石窑洞。毛泽东的住处为一明两暗的石窑。正窑是毛泽东的会客室。会客室左右有过洞,与另外两孔窑洞相通,右为毛泽东的办公室兼寝室,左为书报室。

窑洞东侧的一间小房是灶房。旁边的小门,可通下边院落和菜园(下边院落有哨所的两孔窑洞当年住着老乡,旁边的房子是警卫排的住房)。

西边另外一孔窑洞是警卫员贺清华的值班室。外侧搭建的半间厦房,是房东的杂物房。旁边有一个小门(原是院墙),可通后山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人的防空洞。防空洞原为千佛洞石窟,警卫员又向里凿了六七尺深,利用它做防空洞。

(摘自《红色记忆·走进延安革命纪念地》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 延安革命纪念地管理局编著)


来源:党史学习教育网

编辑:常泽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