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史知识】八角楼的灯光照四方

井冈山茅坪八角楼毛泽东同志旧居

毛泽东同志旧居内陈列的油灯和著作单行本

在江西省井冈山市茅坪镇茅坪村谢氏慎公祠后面,有座砖土结构的两层建筑。它就是毛泽东同志居住过的地方——八角楼。1927年,毛泽东同志来到茅坪后,八角楼主人谢氏一家将八角楼楼上的房间腾给毛泽东同志居住。因房屋顶部的天窗为八角形,得名“八角楼”。

1927年10月,毛泽东同志率领湘赣边界秋收起义部队,翻山越岭到达井冈山地区,开始创建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此后,工农革命军积极开展游击战,进行土地革命,建立革命政权,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不断发展壮大。次年4月下旬,朱德、陈毅率领南昌起义保存下来的部队和参加湘南起义农军到达井冈山,与毛泽东同志领导的部队会师,成立工农革命军第四军(后改称“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12月上旬,彭德怀、滕代远率领的红五军主力到达宁冈新城,与红四军会师,增强了井冈山根据地红军的力量。

我党革命力量的不断壮大令国民党反动势力心生恐惧,因而对根据地进行频繁的军事进攻和严密的经济封锁,使根据地军民生活条件愈发艰苦,一些日常生活所需极度匮乏。为此,毛泽东同志号召根据地全体军民厉行勤俭节约,甚至对点灯用油作出详细规定,其中团、营、连部每个办公室晚上办公时,每盏灯可以点3根灯芯,办公完要及时熄灭。根据规定,毛泽东同志晚上办公可以点3根灯芯,但他为了节省用油,每次只点1根灯芯。一天深夜,八角楼的警卫员发现楼上的房间十分昏暗,于是往油灯里添了1根灯芯。毛泽东同志回到房间后发现油灯变亮,便将新添的灯芯拨开,继续在昏暗的油灯下奋笔疾书。

除油盐短缺外,粮食、棉花、布匹、药品等物资也很稀缺。冬天的井冈山上非常寒冷,战士们没有棉衣和棉被,只有两件单衣和薄薄的粗线毯。毛泽东同志和战士们一样,深夜办公时也穿着单衣、身披线毯。后来,毛泽东同志指示工农革命军在桃寮和茨坪办起被服厂,解决官兵保暖问题。部队配发新棉衣当天,毛泽东同志拿着棉衣回到八角楼,送给房东谢槐福:“你一家五口人,没有一件棉衣,你就把这件棉衣穿上吧!”谢槐福见毛泽东同志身上也只穿着单衣不肯收下棉衣,后经毛泽东同志反复做工作才穿上了新棉衣。

井冈山上的困难,不只在生活方面。由于敌强我弱,一些人滋生出悲观情绪,提出“红旗到底打得多久”的疑问。夜色深沉的山沟里,亮起了一盏灯,一灯如豆,群山静默。中国革命往何处去,毛泽东同志拿起马克思主义理论武器,深入分析中国革命实际,在八角楼微弱的灯光下写下《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著作,回答了“红旗到底打得多久”的疑问,总结了井冈山斗争的经验,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的重要思想,破解了中国革命发展的难题。此外,毛泽东同志还指明了一条符合中国实际的革命道路,即“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为中国革命走向胜利指明方向。他满怀热情地描述中国革命的曙光,“它是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了的一只航船,它是立于高山之巅远看东方已见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它是躁动于母腹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个婴儿”。

“天上的北斗星最明亮,茅坪河的水啊闪银光,井冈山的人哎抬头望哎,八角楼的灯光哎照四方。”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历史虽然只有两年零四个月,却为中国革命作出了彪炳史册的贡献,成为“中国革命的摇篮”。茅坪八角楼那微弱的油灯之光,点燃了中国革命的星星之火,也点燃了中国共产党艰苦奋斗的精神之光。在星星之火成燎原之势的过程中,艰苦奋斗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的优良作风和行动自觉,成为革命烈火的助燃剂,也成为中国共产党攻坚克难、从胜利走向胜利的传家宝。

来源:党史学习教育网

编辑:李晨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