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史知识】郑振铎与《新社会》

历史风云激荡,思想魅力永恒。位于浙江省温州市的郑振铎纪念馆收藏有一份《新社会》杂志,它被誉为中国第一本社会学杂志,见证历史变迁,充满革命激情。

《新社会》由郑振铎、瞿秋白、耿济之、许地山等共同创办,大力宣扬马克思主义理论和进步思想,揭露社会黑暗,唤醒民众,并开始与社会生活实践结合,增强民众对新的社会理论的认知,对于五四运动意义重大。它见证了五四运动的历史,也是郑振铎一生辉煌事业的起点。

郑振铎,1898年出生于温州,中国现代杰出的爱国主义者和社会活动家、作家、诗人、学者,曾任文化部副部长等职。1958年10月18日,因飞机失事遇难殉职,享年60岁。

郑振铎的父亲非常重视他的学业,安排其读私塾,后来就读于三官殿巷永嘉高等小学、浙江省立第十中学校。1917年,郑振铎考入北京铁路管理学校(今北京交通大学)学习。

俄国十月革命爆发那年,郑振铎从温州到北京求学。课余时间,他常常到图书阅览室阅读文学和社会科学著作,还认识了同样热爱文学的瞿秋白,二人成为挚友。1919年暑假,郑振铎回到温州,与姜琦、周守良、马孟容等组织发起了永嘉新学会等进步团体,参与创办了《救国讲演周刊》《新学刊》,为后来创办《新社会》刊物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积累了丰富的社会实践经验。

暑假后,郑振铎返回北京,继续参加各类运动。当时他最重要的工作就是筹划创办《新社会》旬刊。

1919年11月1日,郑振铎与瞿秋白、耿济之、许地山等人创办《新社会》,郑振铎承担了刊物主要的编辑、校对、出版等事务,还撰写了发刊词。发刊词上有这么一段话:“我们是向着德谟克拉西,一方面以改造中国的旧社会的。我们改造的目的就是想创造德谟克拉西的新社会,自由平等……中国旧社会的黑暗,是到了极点了,它应该改造。我们改造的方法,是向下的,把大多数中下级的平民的生活、思想、习惯改造过来;是渐进的,以普及教育作和平的改造活动;是切实的,一边启发他们的解放心理,一边增加他们的知识,提高他们的道德观念。”

在《新社会》问世后,《新青年》评价:“《新社会》是现在一个最具有进步最切实的杂志。”

后来,郑振铎又在陈独秀的指导下写了《我们今后的社会改造运动》和《再论我们今后的社会改造运动》,分别发表在《新社会》的第3期和第9期。郑振铎指出,青年们应该“学那俄罗斯的青年男女的‘去与农民为伍’的精神”。在第12期的《学生的根本上的运动》一文中,他再次强调“我亲爱的同学们去到田间和工厂里去!”反复强调辛亥革命脱离工农的历史教训;在论文《新文化运动者的精神与态度》中,公开大力号召新文化运动者应该向马克思和列宁学习“实践的精神”和“彻底坚决的态度”。

五四时期的知识分子秉承着民主与科学的精神,为解决中国的社会问题而向西方寻求真理,以郑振铎、瞿秋白为代表的青年知识分子创办的《新社会》就是如此。

来源:党史学习教育网

编辑:李晨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