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7月《征求国旗国徽图案及国歌辞谱启事(草案)》(中央档案馆馆藏)
1949年7月,《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大众日报》等报纸纷纷刊出《征求国旗国徽图案及国歌辞谱启事(草案)》,面向全国征集国旗国徽图案及国歌词谱。这则启事发表前曾先后经周恩来、毛泽东修改审定。
1949年6月16日,新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召开常务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决定成立第六小组,其工作任务是拟订国旗、国徽和国歌方案。这个小组由马叙伦任组长,叶剑英、沈雁冰为副组长。成员有张奚若、田汉、马寅初、郑振铎、郭沫若、翦伯赞、钱三强、蔡畅、李立三、张澜、陈嘉庚、欧阳予倩、廖承志等人。7月4日,第六小组举行第一次会议,决定公开征求国旗、国徽图案及国歌词谱,拟定了征求条例,同时还设立了国旗、国徽图案评选委员会及国歌词谱评选委员会,并决定公开发布征求启事。于是,就有了这份《征求国旗国徽图案及国歌辞谱启事(草案)》。周恩来于7月9日在启事(草案)上批示:“照此印送各常委,征求同意。”
按照周恩来的指示,该启事(草案)送给毛泽东、朱德、李济深、张澜、林伯渠等人征求意见。毛泽东收到后,于7月11日作了几处修改。他把启事(草案)中国歌歌词应注意的第三点“毛泽东思想”改为“新民主主义”,并把征集的截止日期由“八月十日”改为“八月二十日”。修定后的征求启事,于7月13日分别送《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大众日报》等报纸刊发,国内各报和香港及海外华侨报纸也纷纷转载,在全国人民和海外华侨中引起热烈反响,应征稿件如雪片般纷至沓来。截至8月20日,共收到国旗设计稿1920件、图案2992幅;国徽设计稿112件、图案900幅;国歌632件、歌词694首。
8月5日,第六小组第二次会议决定聘请徐悲鸿、梁思成等为国旗、国徽图案评选委员会顾问,聘请马思聪、吕骥等为国歌词谱评选委员会顾问。评选委员会经认真遴选,选出38幅国旗图案编印成册,送给政协全体代表进行讨论,广泛征求意见。9月25日,毛泽东在国旗、国徽、国歌、纪年、国都等协商座谈会上说:“过去我们脑子老想在国旗上画上中国特点,因此画上一条,以代表黄河。其实许多国家的国旗也不一定有什么该国的特点。”他拿起《国旗图案参考资料》上第32号由曾联松设计的五星红旗的方案说:“这个图案表现我国革命人民的大团结。现在要大团结,将来也要大团结,因此现在也好将来也好,又是团结又是革命。”与会人员一致同意以五星红旗作为国旗。然而,征集上来的国歌都不太令人满意。这次会上,马叙伦提议用《义勇军进行曲》暂代国歌。但有人主张对歌词“中华民族到了最后关头”加以修改,毛泽东表示,“改还是要改,但旧的还是要”。于是,大家一致赞成。会上,大家对国徽图案意见不一致。毛泽东提议说:国旗决定了,国徽是否可以慢一些决定,等将来交给政府去决定。原小组继续存在,再去设计。于是,国徽设计工作向后延期。开国大典后,梁思成等人最终设计出由天安门、五星、齿轮、麦稻穗组成的国徽图案,得到全国政协第二次全体会议的一致通过。1950年9月20日,毛泽东发布命令,正式公布了国徽图案。
新中国的国旗鲜艳亮丽,体现出中国人民的大团结;新中国的国歌激越高亢,鼓舞着中国人民永远向前;新中国的国徽庄严富丽,昭示着新中国永远以人民为中心、为主体。
来源:党史学习教育网
编辑:李晨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