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抗日军政大学
抗日军政大学旧址位于陕西省延安市北二道街,1936年12月18日延安被红军和平接管后,中国抗日红军大学由保安移驻延安,当时校部就设在这里。1937年1月19日,“红大”改名为“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简称“抗大”。
从1938年底到1945年春,抗日军政大学先后在陕甘宁、华北、华中等抗日根据地建立14所分校。根据抗日战争发展的需要,1940年11月初,抗大总校迁至邢台地区的浆水镇。1943年1月,党中央为了保存干部、准备反攻,决定抗大总校迁回陕北。3月,总校回到绥德县。1945年10月,抗大总校迁往黑龙江齐齐哈尔市,改名为“东北军政大学”,后又迁入北京,即今日的国防大学。
毛泽东在抗大成立三周年会上讲话
党中央和毛泽东把办好抗大作为具有战略意义的大事来抓。1938年3月,毛泽东为抗大亲笔题词,规定抗大的教育方针:“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灵活机动的战术。”毛泽东多次到抗大讲话,反复强调确立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的重要性,而且指出要坚持“抗日救国”的方向,就要有“三个牺牲”的决心:“第一个决心是要牺牲升官,第二个决心是要牺牲发财,第三更要下一个牺牲自己生命的最后的决心!”
毛泽东给抗大学生作报告
朱德给抗大学生作报告
抗大初创时,校舍、教员和教材极度缺乏,并且面临残酷的战争环境和生存危机。在极端艰难困苦的条件下,抗大却能够蓬勃发展,“越抗越大”。正如毛泽东所指出的:“抗大为什么全国闻名、全世界闻名,就是因为它比其他的军事学校最革命最进步,最能为民族解放与社会解放而斗争。”而“抗大的革命与进步,是因为它的职员、教员与课程是革命的、进步的,又因为它的学生是革命的、进步的”。
抗大学员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一部分是经过土地革命战争和长征考验的红军老干部、老战士,他们是人民军队的基础、抗大的栋梁;一部分是八路军、新四军和各抗日根据地的干部或战士,他们经过抗大的培养后,又回到各部队、各地区带兵打仗,开辟和建设抗日根据地,成为抗日战争中一支坚强的骨干力量;还有一部分是来自全国各地的知识青年和来自海外的爱国华侨青年。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抗大始终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毛泽东在同抗大学员的讲话中指出:“过去好多前辈都没有读过大学,但处理问题很好。他们就是从实际中学,带着问题学,和实际联系起来。”“要为实际服务,不要闹教条主义。人总是要在一个地点,像飞机早上出去,晚上也得回来,落在一个地点,不能到处飞不落地。教条主义就是不落地的,它是永远挂在空中。”
抗大学员做操
抗大是革命的熔炉。正如毛泽东在抗大第二期开学典礼时所讲的:“抗大像块磨刀石,把那些小资产阶级——感情冲动、粗暴、浮躁、没有耐心等等的意识,磨个精光,把自己变成一把雪亮的刺刀,去革新社会,打倒日本!”
抗大总校先后办了8期,培养干部29072名。由于干部需求过大,抗大又到敌后办了14所分校。抗日战争中,仅抗大就培养了10多万名德才兼备的干部。他们在民族战争中,起了重要的骨干作用和先锋作用。
来源:党史学习教育网
编辑:李晨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