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史故事】山洞里的铁药罐:别样的“煎药壶”

高不足7厘米、锈迹斑斑,温州博物馆内,一只不太起眼的铁罐被陈列在玻璃橱窗中,向前来观展的人们默默诉说着当年“红军山洞医院”里,村民克服重重困难、掩护红军伤员疗伤的英雄事迹。

1937年2月,泰顺峰文战斗结束后,为保存有生力量,中国工农红军挺进师决定实行战略转移。就在部队撤离的前一天,红军挺进师政委刘英把双溪口村党支部书记黄明星召到部队驻地,将无法继续随军行动的30多位红军重伤病员托付给他,指示双溪口村党支部联合周边其他党支部,利用当地的山洞组织伤员养伤。临行前,刘英交给黄明星100块银元、8把剪刀、1把钳子、几个小药瓶和1个破旧药箱,作为设立“红军山洞医院”的全部家当。

黄明星立即召集各村党支部,敲定了附近多处山洞来安置伤员。可物资紧缺的问题仍然非常严峻,刘英留下的100块银元,仅一个月就用完了,断粮缺药的情况在“红军山洞医院”频频发生。药品不足,黄明星就发动党员群众以拔草为名上山采草药,几乎把山头的草药挖光。草药有了,但大家又发现,煎药用的工具奇缺。可办法总比困难多,黄明星找来一只空的罐头铁罐,架在火炉上,为红军伤员煎药。

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铁罐等铁制品被俗称为“洋铁”,一般见于行军装备中,在普遍使用木制品或陶制品的农民家中则并不多见。当时这只铁罐原本是红军伤员的行军装备之一,可用来分装干粮。但由于干粮耗尽,铁罐被闲置,就被黄明星翻找出来,让其化身为一只“煎药壶”。正是这只小小的铁药罐,为“红军山洞医院”30多位伤员病号最终康复归队立下了汗马功劳。

来源:党史学习教育网

编辑:李晨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