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史故事】一张旧地图中的“淮海”红色印记

淮海区北枕陇海铁路,南抵两淮,东临黄海,西濒运河。在党的领导下,淮海军民抗击日寇,打击伪军,与国民党顽固派作坚决斗争,留下了光辉壮烈的抗战史诗。

江苏省淮安市档案馆珍藏着一张“红色地图”——《淮海区详图》,一米左右见方的纸上,密密麻麻地标注了淮海区域的具体方位和地形地貌。

1938年9月至11月,中共六届六中全会确定“大力巩固华北、发展华中”的战略方针,由此八路军主力部队南下,协同北上的新四军共同开辟苏北。1940年,建立苏皖区革命根据地。1941年,中共中央华中局决定,苏皖区党委撤销,成立淮海区党委。

在行政区划上,淮海区下辖淮阴、沭阳、涟水、宿迁、宿北、潼阳等县,后来又加上运河特委。在抗日斗争的烽火中,淮海抗日根据地发展壮大,成为我们党开辟的苏北战略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据了解,解放战争时,我军对“淮海战役”最初的构想是在“淮海”地区开辟战场,但后来发展成在以徐州为中心,东起海州、西至商丘、北起临城、南达淮河的广大地区,对国民党军进行的战略性进攻战役。因此,国民党方面称之为“徐蚌会战”。

随着淮海区党委的成立,中共苏皖区党委机关报《人民报》(1940年创刊)也于1941年改名为《淮海报》,成为中共淮海区党委机关报,陈毅同志题写了报名。《淮海报》成为淮海区党和人民的喉舌,及淮海抗日根据地的舆论堡垒。

《淮海晚报》、淮海广场、淮海中学、淮海路……在淮安,处处都烙下了“淮海”红色印记。

来源:党史学习教育网

编辑:李晨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