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史知识】毛泽东诗词悟初心|《沁园春·雪》

《沁园春·雪》

毛泽东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妆素裹,分外妖娆。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诗意萌发 创作背景

1935年12月,中共中央在瓦窑堡召开政治局会议。在这次会议上,制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路线。毛泽东在会上作了军事问题的报告,强调要以坚决的民族革命战争来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并将国内战争与民族战争相结合。为了发展和扩大革命根据地,毛泽东还提出了东渡黄河、进入山西、出河北与日军直接作战的战略方针和计划,并得到了会议的通过。

毛泽东在瓦窑堡党的活动分子会议上作《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的报告。

1936年年初,按照瓦窑堡会议确定的方针,中共中央决定发动东征战役。2月5日,毛泽东来到清润县袁家沟,随后东征红军总部也到达这里。当时,正值大雪纷飞,为了指挥红军渡过黄河并取道山西前往抗日前线,毛泽东和周恩来等不畏艰辛,一路跋山涉水来到距离袁家沟15公里、毗邻黄河的高家坬察看地形。天气严寒,秦晋高原被冰封雪盖,黄河都结了一层冰,失去了往日的波涛。当毛泽东看到千山万壑被白雪覆盖的壮丽景象时,他触景生情,感慨万千,于是创作了这首气势磅礴的《沁园春·雪》。

红色中华报上刊登的《停战议和一致抗日通电》。

1936年2月17日,毛泽东在袁家沟发表《东征宣言》,呼吁停战议和,共同抗日。随后,红一方面军主力以中国人民红军抗日先锋军的名义东渡黄河北上抗日,遭遇阎锡山晋军的阻拦。红军迅速突破晋军防线,展示了强大的战斗力。5月,毛泽东指挥红军西渡黄河回师陕北,结束了东征战役。东征宣传了红军的抗日主张,在全国产生了广泛影响。同时,毛泽东和朱德发表《停战议和一致抗日通电》,进一步推动了全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发展。

诗意绽放 公开发表

《沁园春·雪》虽创作于1936年2月,但直到1945年重庆谈判后才公开发表。

1945年8月,毛泽东应蒋介石三次电邀赴重庆进行“和平谈判”。其间,毛泽东还同社会各界朋友进行广泛接触。8月30日,毛泽东邀请老朋友柳亚子前往曾家岩周恩来公馆,二人在久别之后重逢。9月6日,毛泽东在周恩来和王若飞的陪同下,又前往沙坪坝南开学校津南村看望柳亚子。在柳亚子的寓所里,柳亚子请毛泽东校正他准备收入《民国诗选》的毛泽东《七律·长征》一诗,并向毛泽东索诗。10月7日,毛泽东将《沁园春·雪》题赠给柳亚子。柳亚子读后,内心深受触动,随即创作了一首《沁园春》的和词。随后,柳亚子将毛泽东的词作和他的和词抄送给当时中共中央在重庆创办的《新华日报》。由于毛泽东已经返回延安,报社负责人需要时间请示毛泽东本人,于是决定先刊发柳亚子的和词。柳词的发表立即引起了广泛关注,人们从他的题序中得知毛泽东创作了一首名为《沁园春·雪》的词。

《新民报》(武汉革命博物馆藏文物)。

当时在重庆《新民报晚刊》担任编辑的吴祖光,通过各种渠道寻找《沁园春·雪》的手抄稿,他知道这首词已经在文化人和报人之间广泛流传,但一直没有正式发表。最终,他拿到了几个不同版本的手抄稿,并进行了整理和比对,于11月14日在《新民报晚刊》的副刊上正式发表了这篇作品。这首诗的发表立即在重庆引起了巨大的震动,人们奔走相告,成为了持续很长时间的重大新闻。

诗意璀璨 影响深远

《沁园春·雪》一经发表,在重庆引起了巨大的轰动。人们争相传诵,好评如潮。此前,毛泽东为了争取中国的和平民主,不惜冒险亲赴重庆谈判,他的高度负责精神已经深深打动了社会各界。而国民党反动派在重庆发动了一场针对毛泽东的舆论攻势,指责《沁园春·雪》有“帝王思想”。为了反击敌人的恶劣行为,重庆文化界进步人士积极行动起来。郭沫若和聂绀弩等人纷纷创作了《沁园春》来回应国民党当局的攻击,黄齐生老先生也发表了一首《沁园春》来表达自己的观点。毛泽东也对此进行了有力的回击,指出诗歌的主题是为了反对封建主义。后来他还批注道:“反封建主义,批判二千年封建主义的一个反动侧面。文采、风骚、大雕,只能如是,须知这是写诗啊!”“末三句,是指无产阶级。”

《沁园春·雪》这首描绘北国风光的壮丽诗篇,展示了一个伟大革命领袖博大的胸襟和盖世的才华。诗中,“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是全词中最具伟力的诗语,展现了毛泽东坚定不移的革命信念、坦荡宽广的胸怀境界。它的发表使得毛泽东的诗词作品得以广泛传播,进一步激发了中国人民的爱国热情和革命精神,人们从毛泽东及其领导的中国共产党身上看到了中国的光明和希望。

来源:党史学习教育网

编辑:李晨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