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史故事】《译报周刊》:“孤岛”时期努力燃烧的火炬

《译报周刊》是“孤岛”时期中共地下组织在上海创办的进步刊物。1937年11月上海沦陷后,日军实行严厉的新闻检查制度,大批进步报刊被迫停刊。为避免敌伪方面的新闻检查,中共地下组织在上海借用外商名义,创办了一批中文抗日报刊,《译报周刊》即是其中之一。

《译报周刊》创办于1938年10月10日,作为《每日译报》的副刊出版,由梅益、王任叔、林淡秋、冯宾符等负责编辑,1939年6月22日被迫停刊,前后共出版二卷三十七期。《译报周刊》特意选在10月10日创刊,诚如其创刊号社论所说,“为创造新双十节而努力”,“从苦难中把旧的国难变成新的国庆,从血泊里创造出更辉煌更值得庆祝的新双十节,这是每一个中国人在辛亥革命纪念中必不可忘却的任务。就在这种意义下,我们这个小小的火炬趁着中华民国的二十七个双十节点亮了,愿它在大时代中发生一点微薄的照明作用!愿它在爱好光明的伟大一群中燃燃不息!”

根据办刊宗旨,《译报周刊》设有“一周战局”“每周瞭望”“知识讲座”“社论”“生活漫谈”“书报介绍”等栏目,内容侧重向沦陷区民众及时传递正面战场和敌后抗日根据地坚持抗战的真实信息,着重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抗战路线和政策,揭露日、德、意法西斯的罪行,在引导舆论、动员民众维护和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在上海民众中产生了广泛影响,销量最高时曾达2万份。

在日本军部的压力下,1939年5月18日,《每日译报》被迫停刊。同年6月22日,《译报周刊》被迫停刊,在《告别读者》中说:“亲爱的读者们,切莫为我们这次小小的挫折而灰心起来,以为今后的事业难为。中国文化事业是一定要蓬勃起来的,这正跟中国抗战必然得到最后胜利一样。我们自然要更坚决地更沉痛地奋斗下去。‘锅里不见镬里见’,我们是后会有期的。”

《译报周刊》刊行时间虽然较短,但内容丰富,从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等多领域进行编辑,传递了旨在宣传抗战、动员民众的大量信息。在短短的十个月中,周刊上刊登了几百名作者的文章,其中有领袖、有名人、有革命家,或由他们直接为《译报周刊》撰稿,或由周刊从别处转载他们的文章。这些文章从不同的角度宣传了中国的抗日战争,同时宣传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有的讲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更多的是宣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尤其是抗日初期艰难的敌后战场;有的揭露汉奸理论与汪精卫的嘴脸;有的揭露日寇暴行与侵略理论;有的从文化、经济等角度谈抗日战争,以事实论证抗战必胜的前景,揭示法西斯必将失败的命运。这些文章扩大了中国民众的视野,鼓舞了民众坚持抗战必胜的信心。

来源:党史学习教育网

编辑:常泽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