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史知识】《前线》:从政治和军事上指导抗日战争

《前线》是国民革命军第18集团军(即八路军)总政治部的机关刊物,于1938年1月28日创刊。前6期在西安出版,为小型周刊,主要读者对象是营以上各级指挥员,邓小平、罗瑞卿、陆定一、滕代远都曾是该刊的编委。

《前线》以增强军队战斗力、提高军事素养、加强战略战术和部队政治工作的研究为中心任务。正如创刊号《见面的话》一文所指出的:“出版这个刊物的目的,首先是供给八路军的工作同志以政治和军事上的指导;其次是对一切抗日友军、抗日的朋友,忠诚地贡献我们的经验与教训、理论与方法,并且竭诚希望一切抗日友人也给我们宝贵的指导和经验的交流。”刊物一出版,就受到了全军的支持和抗日友人的热情爱护和帮助。

刊物刊载了很多中国共产党著名将领撰写的重要军事文章,并结合战争的实践经验,以指导当时的抗日战争,如朱德的《论抗日游击战争》、邓小平的《动员新兵及新兵政治工作》、左权的《论坚持华北抗战》,还有任弼时的《山西抗战的回忆》、刘伯承的《我们怎样打退了正太路南进的敌人》等。

《前线》创刊、出版仅一个多月后的1938年3月初,日军在攻陷临汾后企图渡过黄河,向陕甘宁边区进攻,对抗战大局和国共关系极为不利。也因此,《前线》周刊在出版6期后,于3月25日因“战局丕变,交通不便”停刊。

1939年2月1日,《前线》复刊,改为半月刊,逢1日和16日出版,同年出至第13期停刊。

山西八路军太行纪念馆珍藏了一本由武汉姜先生收藏和保存的1939年3月1日出版的复刊后的第3期《前线》,堪称“孤本”。封面为木刻《冲锋》时事宣传画,画面是两位英勇的八路军战士手持钢枪、冲锋杀敌的场景。全书共计18页,主要内容有八路军军政领导撰写的抗战论文、军事战术、重要讲话和文件指示等。第一篇为王稼蔷(即王稼祥)写的《论目前战局与敌后抗战的几个问题》,第二篇为苏联季米特诺夫所著的《慕尼黑协定后国际政治的分析》,第三篇为时任八路军副参谋长左权的军事论文《论坚持华北抗战》,该文全面阐述了坚持华北抗战的意义、成绩、有利条件,及对今后战局的估计和克服困难争取胜利等5个问题。首发于《前线》的这篇重要军事文章后来结录于《左权军事文集》。

1940年3月16日,《前线》再次复刊。1941年3月26日,中共中央下发《关于调整刊物问题的决定》,以延安地区为首的各个根据地开始对自身出版的报刊进行调整。1941年6月,《前线》出版至第14期后停刊。

来源:党史学习教育网

编辑:李晨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