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史故事】江苏宝应赵勤桥:英烈精神照亮乡村振兴之路

江苏省扬州市宝应县是一个具有光荣传统的革命老区,县内的射阳湖镇赵勤村是远近闻名的红色村庄,绿意盎然的田野、错落有致的房屋、色彩斑斓的墙绘、忙而有序的村民,共同构成了一幅欣欣向荣的乡村振兴图景。在赵勤村这一方红色热土上,有一条赵勤路、一座赵勤桥,它们得名于一位敢于斗争的英烈——赵勤。

赵勤桥

赵勤,出生于1920年9月22日,是宝应县射阳湖镇原天平乡黄赵村人。他自幼家境贫寒,在种田、捕鱼、打短工补贴家用之余,还要帮助父母赡养年迈的祖母,照顾年幼的弟妹。生活的磨难并没有消磨赵勤的意志,反而磨炼了他钢铁般的心性。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之后,新四军在宝应建立了抗日根据地,赵勤主动要求进步,积极投身革命。1943年,他加入抗日民兵组织,在战斗中成长提高,积累斗争经验。26岁那年,因医疗条件恶劣,赵勤的妻子与幼子相继病故,但他仍没有放弃革命理想,继续坚持战斗。

抗战胜利后,新四军主力北调山东、东北,1946年10月6日,国民党军队重新占领宝应县城。10月7日夜,为打击反动派嚣张气焰,全县城乡开展锄奸统一行动。赵勤作为一名民兵大队的基干民兵,参加了这次锄奸行动。在行动中,他立场坚定、有勇有谋,受到上级肯定,先后被提拔为黄赵村民兵队队长、天平乡民兵队大队长。赵勤坚决执行上级指示坚持原地游击斗争,带领队伍开展“反霸”“除奸”等对敌行动,消灭了一批叛徒和还乡团骨干分子,生俘多名兵痞恶霸;他还注重开展政治攻势,通过教育劝降俘虏,为我所用;他始终严格要求自己,照顾战友,每次执行任务总是冲锋在前,同敌人作殊死斗争。1947年5月,赵勤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47年8月,赵勤、柏玉山等一行六人去天平召开群众大会,以扩大反“清剿”斗争成果。因敌匪乡长告密,当行至天平西乡的瓦屋庄东边开阔地时,他们遭遇了国民党匪军1个排和还乡团20多人的伏击。面对敌众我寡的不利局面,赵勤第一时间举枪冲在最前,奋勇向敌人还击,为战友突围争取宝贵时间。最终4人成功突围,柏玉山在突围时不幸中弹牺牲。因掩护战友撤退,赵勤失去了突围机会,身中数枪壮烈牺牲,牺牲时年仅27岁。

革命烈士纪念碑

赵勤牺牲后,他的战友们擦干眼泪,为革命事业继续战斗。1948年春,天平地区解放。1948年8月10日,在赵勤牺牲一周年之际,天平区委在烈士墓前召开追悼大会,并立碑纪念。1959年2月,经中共宝应县委批准,将原“黄赵”“蒋沟”两个自然村合并命名为“赵勤大队”,1983年更名为赵勤村,并修建赵勤桥。2024年1月,赵勤桥重建通车。

赵勤桥

赵勤为了革命理想敢于斗争、不畏艰险的精神,潜移默化地影响了一代又一代赵勤人。1949年后,烈士的家乡先后涌现出数十位革命军人、多名战斗英雄。新时代,赵勤村立足实际,加强基层党支部建设,干部、党员、群众拧成了一股绳,奏响了乡村振兴的最强音。他们在烈士精神的激励下战天斗地,大兴农田水利建设,建成了一批优质高产田,粮食生产连年丰收;艰苦创业,发展玻璃手工作坊46家,实现了200多名村民在家门口就业,留住了大量青壮年劳动力投身新农村建设。2023年,赵勤村集体经营性收入达98.24万元。

赵勤广场和赵勤烈士塑像

2021年初,赵勤村以“美丽宜居乡村建设”为抓手,围绕“净起来、绿起来、亮起来、美起来”的目标,以垃圾处理、污水治理和村容村貌提升等为主攻方向,打造有颜值、有气质的美丽乡村。当年年底,赵勤村就在宝应县“美丽宜居乡村建设”评比中排名第一,“蝶变”为远近闻名的先进村、幸福村。在村容村貌改善的同时,赵勤村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和赵勤广场,开展各类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使村民的生活丰富起来。近年来,赵勤村先后获得“江苏省民主法治示范村”“江苏省卫生村”“扬州市生态村”等荣誉称号。

来源:党史学习教育网

编辑:常泽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