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沙洋着力打造荆楚土家移民第一村

唱民族戏 走特色路 举文化牌

湖北省沙洋县沙洋镇三峡土家族村是荆门市唯一的少数民族移民村。2000年,为了三峡工程建设,来自恩施州巴东县库区5个乡镇13个村的1000多位村民迁入江汉平原沙洋地区。10多年来,该村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发展蔬菜、中药材种植等产业,不仅村集体经济有了很好的发展,更增加了移民收入,让移民真正安定下来。

三峡土家族村现有耕地面积213公顷,村民392户1510人。移民初期,由于生活环境和生产方式发生重大变化,村民思想波动较大,上访事件、治安案件时有发生,少数村民回迁,无村集体经济收入,村两委运转不畅,是远近闻名的落后村。

现如今,这个曾经一穷二白的落后村,一跃成为荆门市经济发展先进村,村集体经济收入由2000年的零收入到现在近50万元。全村先后完成了移民房屋立面改造、路面硬化等村居改造工程,建成了党员群众服务中心、卫生站、书屋、超市、文化活动中心等公共基础服务设施,村容村貌大为改观。随着经济发展、环境改善,村级凝聚力日益增强,村风民风明显好转,幸福指数日益提升,先后被授予 “湖北省先进基层党组织”、省级“宜居村庄”“全国文明村”“省、市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和“荆门市党员群众服务中心示范基地”等多项荣誉。从落后村到先进村的转变,折射的是农村基层党组织坚强的战斗堡垒作用、特色产业对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特色文化对美丽乡村建设的凝聚作用。

创新基层党组织,激发村级发展活力。该村发挥村级组织“领头雁”作用,先行先试 “村企合一、管办分离”模式。该村成立了三峡土家族村联合党总支,下设村党支部和巴土风情建设管理公司党支部。村支部负责村级日常事务管理;公司党支部负责村集体“三资”管理经营,领办合作社,网络村民以土地、劳力、技术等方式入社,并制定相应的股权管理、交易、融资等制度,激活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活力。公司开展土地流转,以每平米1元的价格流转土地,通过统筹整合项目资金完善基础设施,再以每平米4元的价格发包给新型经营主体,提高土地综合利用效益。目前,公司流转农户土地2500多亩对外发包,进行蔬菜种植、稻虾连作、半夏种植,全村土地流转率达到79.1%。

放大资源优势,推动特色产业发展。该村围绕有机果蔬产业,建成300亩大棚区和藜蒿、水果蔬菜基地800亩,加工交易区50亩,净菜加工车间1300平方米,成功注册“荆天鲜”商标,黄瓜、西红柿等(A)类“荆天鲜”系列农产品获批国家农业部无公害蔬菜标识,因为毗邻城郊,果蔬品质优良,生产的产品和架设的蔬菜大棚、厂房几乎不愁租售,每年带来村集体收入30万元,每户增收6000元以上。依托江汉平原优良土壤资源,与太极集团合作,发展“半夏”产业,建成“荆半夏种源研究基地”“教学科研基地”及“锄禾基地”等一批科研基地,引导合作社种植半夏面积达1000余亩,年产半夏600余吨,带动村集体经济增收15万元,带动村民300多人就近就业。打造城郊土家休闲旅游观光业,建成三峡土家风情园,打造星级农家乐6家,新建葡萄长廊200米,樱花长廊1400米,丹桂长廊1600米,家庭农场60亩,休闲旅游业已逐步成为该村重点培育产业。

传承特色文化,加快美丽乡村建设。三峡土家族村村民虽然已逐步适应山区到平原的生产生活,经济状况逐渐好转,但也面临着设施农业风险大、经济转型难度大及民族传统文化逐步消失等问题。为此,该村依托土家族、移民文化资源和湖北农谷干部学院建设,启动实施了土家移民美丽小镇建设,先后投入项目资金1666万元,实施了美丽小镇的沟、渠、路、垃圾中转站、污水处理厂等配套设施建设及风情小镇的外围基础设施施工,下阶段将启动文化广场、白虎祠堂、移民英雄牌、特色手工艺一条街、集中住宅区等工程建设,力争通过两年的时间打造“江汉土家第一镇、荆楚移民第一村、全国干部教育培训示范基地”,进一步弘扬民族文化,增强移民融合度,努力使文化旅游业成为村级经济经济发展、村民增收的新引擎,集体收入达到200万元以上、村民收入翻一番。(叶念念 何雨仙 沈盈)

来源:沙洋县人民政府网

责任编辑:李梅妮

(作者:云上沙洋)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