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家文物局在京召开“考古中国”重大研究项目重要进展工作会,沙洋城河遗址王家塝墓地考古进展引发中省媒体和社会广泛关注。
除王家塝墓地外,文物部门也通报了陕西神木石峁遗址皇城台地点、陕西澄城刘家洼墓地、山西闻喜酒务头墓地、辽宁北镇医巫闾山辽代帝陵遗址等多项重点考古工作进展。专家评价,此次通报的5个项目,有的修正了学术认知,有的填补了考古空白,有的解开了历史谜团,都是“考古中国”启动以来取得重要进展的项目。
城河遗址位于沙洋县后港镇双村村13组、龙垱村3组,最初发现于1983年,根据采集到的陶片被认为是新石器时代遗址。2006年,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复查时,认为该遗址可能是屈家岭文化至石家河文化时期的城址。目前遗址是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湖北省第五批文物保护单位。
经国家文物局、省文物局批准,2012年11月至今,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市博物馆、沙洋县文物管理所联合对城河遗址进行系统勘探和发掘,同时对遗址的文化内涵以及垣、壕结构进行了有效探索。历经6年、5次考古勘探发掘后,今年下半年最终确定这是一处屈家岭-石家河文化早期的城址,发现了城垣、人工水系、大型建筑、一般性居址、陶器生产区、中心“广场”设施、祭祀遗存等重要遗迹。
更为重要的是,在遗址北城垣外侧200米左右的王家塝,发现了屈家岭文化时期墓地,这是迄今为止发现的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屈家岭文化墓地,初步发现墓葬235座。在已发掘的112座墓葬中,面积在10平方米以上的大型墓葬有7座,在每座或每两座大型墓葬周围,分布数量不等的中型、次中型、小型墓葬。其中的第202号、112号大墓,面积分别为17.3平方米和22.4平方米,是目前已知长江中游地区最大的史前墓葬。
“编号202号的墓为南北向、同穴合葬墓,墓长438cm,宽395cm,墓坑北、东留有生土二层台,墓底中部留有生土隔梁分开,随葬器物主要放置于棺室两侧和棺盖之上,主要器物有陶罐、豆、壶等,并且发现有漆木器残存和竹器腐烂后留下的纹饰……”从墓葬规模、葬具、随葬品等情况来看,早在距今5000多年前,这里已经出现明显的社会分化。大、中型墓葬随葬了体量巨大的棺木、精美的石钺、漆器,以及大量磨光黑陶、猪下颌骨等遗物;小型墓葬规模较小,仅随葬数件陶器。高等级大墓的发现,也填补了长江中游地区缺乏史前大型墓的空白。据介绍,王家塝墓地规模巨大、等级明显、葬具明确、随葬品丰富、葬俗独特,为探索屈家岭文化时期的社会组织结构、族群、葬俗、技术工艺等提供了重要的信息支撑。
新闻链接:“考古中国”项目
中华文明是人类历史上唯一一个绵延5000多年至今未曾中断的灿烂文明。从万里长城到紫禁城,从恢弘的秦兵马俑到气势磅礴的布达拉宫,中国古代文化让世界瞩目,而这些仅仅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冰山一角。“考古中国”是“十三五”时期国家重点推进的重大考古研究项目,要求以考古学理论方法,全面、客观、科学地阐释中华文明形成发展脉络和主要特征,建立中国境内人类起源、文明起源和中华文明形成的年代框架,分析多元一体中华文明格局的形成动因、构成要素和发展规律,以及中华文明在世界文明史中的重要地位,解释何以中国、何为中国等重大学术问题。
目前,“考古中国”已经形成“河套地区聚落与社会研究”“长江下游区域文明模式研究”“长江中游地区文明进程研究”“中原地区文明化进程研究”等4个重点项目,以及新疆、西藏阿里、南亚廊道等边疆地区考古工作方案。
考古研究结果表明,距今5800年前后,黄河、长江中下游以及西辽河等区域出现了文明起源迹象。距今5300年以来,中华大地各地区陆续进入了文明阶段。距今3800年前后,中原地区形成了更为成熟的文明形态,并向四方辐射文化影响力,成为中华文明总进程的核心与引领者。(记者 张伟 冯杰)
来源:荆门晚报
责任编辑:李梅妮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