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假期可以摘下口罩吗?专家回应

6月7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定发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中国行动》白皮书。

在当天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工程院副院长、中国医学科学院院长王辰在答记者问时提到,口罩的问题,不好一概而论,应根据不同的场所、场合和情况而定。但总体来说,在中国目前已经取得阶段性的、战略性的防治成果的情况下,摘口罩的场合和适宜的人群是越来越多了。

在当天的发布会上,有记者问到:同时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工作和经济发展的情况下,防控工作强度应该保持在什么程度?端午节假期可以摘下口罩吗?

按官方的放假安排,今年的端午节假期是6月25日-27日。

王辰表示,常态防控是个很关键的问题。首先取决于对当时的风险等级和应有响应级别的总体判断,这些都有对应的防控措施。整个社会要在这些规定和社会管理的要求下,实施系统行动,在有效防控和生产生活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5月7日,经中央应对疫情工作领导小组同意,国务院联防联控工作机制制定印发《关于做好新冠肺炎疫情常态化防控工作的指导意见》,从五个方面20个工作要点,提出了一系列举措和指导方针。主要有以下方面:

一是强调预防为主。指在没有病例的情况下,如何防止出现病例和疫情传播。首先是要在民众中提倡戴口罩,注意保持社交距离,加强对易感人群的保护等。通过这次疫情,应进一步提升民众的健康素养,比如勤洗手的习惯,适时适度适场所戴口罩的习惯,提倡公共用餐时使用公筷的习惯,咳嗽、喷嚏时注意遮避,控烟戒烟等。

二是要特别注意,一旦出现病例和疫情,应尽早及时有效应对。落实“四早”措施,第一是早发现,及时确认病例,作出反应。第二是早报告,迅速采取社会行动。第三是早隔离,迅速阻止传播。第四是早治疗,提高治疗效果,防止轻症变重症。

三是突出对重点环节的防控。尤其是像医院、养老院、学校这些人群聚集的特定机构,有很多易感和高危人群,要给予额外关注,采取特别措施,从防控意识到防控措施,都要特别加强。对一些易感人群,像老年人、慢病人群,要给予特殊防控。因为,他们一旦被感染,与一般的健康人群或体质比较强壮的人群相比,病情更重,病死率高。社区是防控的重点单元,常是疫情播散的首发地,要根据各地不同的疫情情况、不同的社区特点,适情适度进行工作安排。中国在基层防控方面已经积累了很好的经验,应当在今后的防控工作中更好地体现和发挥。

四是强化支撑保障。在一些可用的现代手段上,像大数据等方面,有办法来提高防控的效率和效果。在国际合作方面,除了中国自己取得的经验,开展国际合作,借鉴其他国家的防控经验和科技进展是至关重要的。我们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要特别强调国际合作。

五是加强组织领导。在这次疫情防控中,党委和政府发挥了关键作用,政府要对风险等级、响应级别作出判断,从而动员组织社会各方力量防控疫情,同时积极地安排好生产生活。

关于口罩的问题,王辰表示,现在北京已经降到三级响应水平了。按照这个水平,实际上大部分人在大部分场合可以考虑不戴口罩。具体应根据不同情境来判断:

第一要判断在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应该戴,什么时候、什么情况可以不戴,比如在空旷的地方,在通风很好的地方,在社交距离比较大的情况,就可以不戴。但如果面对一个有呼吸道症状的病人,在密闭的、人多的空间,或者到医院时就应该戴。口罩有科学的戴法,不论国家卫生健康委疾控局还是国际上有关机构,都发布了一些民众戴口罩的指引,可以参考。

此外,应当随身常规携带口罩,以备不时之需。对一些重点人群,包括特殊职业性人群,如在医院和一些密闭场合工作的人群,像医务人员、警察、社区工作人员等与人有密切接触的人群,应该戴口罩。还有染病之后风险大的高危人群,如慢性病患者、老年人群等,应该戴口罩。有呼吸道症状者应主动戴口罩。

“口罩的问题,不好一概而论,应根据不同的场所、场合和情况而定。但总体来说,在中国目前已经取得阶段性的、战略性的防治成果的情况下,摘口罩的场合和适宜的人群是越来越多了。”

链接 :

新冠疫苗优先为谁接种?还要继续戴口罩吗?权威回应来了

7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中国行动》白皮书。发布会上,相关部门负责人介绍了白皮书有关情况并答记者问。

1.中国研制出新冠疫苗后先为谁接种?

科技部部长王志刚:疫苗研发难度大、周期长,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中方疫苗研制过程注重加强国际合作。到了应用的时候,我们会践行承诺,把它作为全球公共产品,向人类提供。

2.如何提高疾控中心的地位?

国家卫健委主任马晓伟:要明确国家CDC(疾控中心)、省级CDC、市县级CDC各自的功能定位。

国家CDC要解决科研研发、实验室检测、业务指导和病原学分析等“一锤定音”的能力;

省级CDC要发挥区域防控工作的指导、监督、质量评估和人才培养方面的作用;

市县级CDC要进一步加强现场流行病学的调查和对地区性传染病疾病谱的日常监管和监测。

此外,下一步将完善网络疫情直报系统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行政报告系统。

3.中国媒体在打“信息战”?

国新办主任徐麟:疫情发生以来,480名中国媒体人逆行出征,令人尊敬。中国媒体关于抗疫的报道是实事求是、真实客观的,指责中国媒体进行所谓的虚假宣传是枉顾事实,完全站不住脚的。

中国媒体无意打所谓的“信息战”,但是面对对中国的造谣诬蔑和攻击抹黑,中国媒体必须、也必然会做出回应。这种回应不是打嘴仗,而是正本清源、明辨是非。病毒是人类共同的敌人,虚假信息也是人类共同的敌人。媒体应该展现责任担当,中国媒体已经在这么做,还将继续做下去。

4.中国哪些治疗经验可与国际社会分享?

国家卫健委主任马晓伟:在控制病源、加强检测、进行大规模医疗救援、发挥中医中药作用等方面,都值得认真总结和借鉴。

5.如何恢复国际人员交往?

外交部副部长马朝旭:正逐步有序恢复中外人员往来,服务于复工复产。中方已和韩国、德国、新加坡等一些国家建立“快捷通道”,目前运转顺利。

6.还需要继续戴口罩吗?

中国医学科学院院长王辰:目前,北京已经降到三级响应,大部分人、大部分场合可以考虑不戴口罩。重点人群、重点区域还是要戴。如果拿不准,应该随身备一个。总体来说,摘口罩的场合越来越多。

7.中国和别国的关系是否受疫情冲击而变差?

外交部副部长马朝旭:不认同这种说法。事实是,我们的朋友更“铁”了,中国的“朋友圈”更大了。3月1日至5月31日,中国出口口罩706亿只,出口防护服3.4亿件,这些都体现了中国负责任大国的担当,也促进了和各国关系的发展。

8.会否和外国专家合作追溯病毒起源?

科技部部长王志刚:坚持依靠科学家、坚持科学态度、运用科学方法做好溯源工作。

9.中国延误一周公布数据导致疫情扩散?

国家卫健委主任马晓伟:不同意这种说法。事实是中国政府没有任何延误和隐瞒。新冠病毒是前所未有的新病毒,人类对它的认识存在大量的未知,这里有一个证据逐渐积累、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

10.中国民众在抗疫中发挥了什么作用?

国新办主任徐麟:在中国,党和政府与人民是血肉相连的整体。人民的主体作用,在抗击疫情的过程中表现非常充分。

武汉有位90后女青年,不幸一家三口都患上新冠肺炎,其父医治无效去世。女孩一边自己坚持治疗,一边每天登录父亲的微信,以父亲的口吻和母亲保持联系,鼓励母亲要坚持,最终母女痊愈。

一位来自湖南长沙的90后小伙,在武汉实施离汉通道管制后,辞别亲友驾私家车来到武汉,为医务工作者提供服务,成为“最美摆渡人”。

这两位90后年轻人就是14亿中国人民的缩影,14亿中国人民都是抗击疫情的伟大战士。

11.中国还有什么计划继续深化抗疫国际合作?

外交部副部长马朝旭:中国宣布的合作措施都在落实。关于中国将提供20亿美元的援助,既包括提供抗疫物资援助,也包括支持有关国家疫后的经济社会恢复和发展;既包括双边援助也包括多边捐赠。此外,关于联合国人道主义应急仓库和枢纽在中国建设,这件事正在商谈和加紧筹建中。

12.中国新冠治疗药物研发进展如何?会否向国外推荐和推广?

科技部部长王志刚:我们现在正在研究抗体性药物,现在第一个抗体药已经通过药监局的评审。中方向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分享了科研成果,各国根据自身情况进行选择。


来源 :长江云综合 新闻联播 澎湃新闻 

编辑:曹春艳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