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小兵:双拐人生 别样精彩

--沙洋县马良镇马小兵脱贫事迹

沙洋县作家协会 金成海

马小兵小时候因小儿麻痹症而肌肉痿缩,导致双腿高位残废,需要依靠拐杖才能行走。他的未来有多艰辛难以想象!

鞋匠小兵

马小兵艰难的用着双拐,努力地学着站立起来,刚离开地面就跌倒,数万次以后,他终于站了起来。再也不用依靠爸爸妈妈了,拐杖就成了他生命的一部分……

这年底,姚集集镇出现了一道风景:轮椅从马台(原名马集)村一疾不徐地驶来,轮椅上小伙子一手掌着把手,一手摇动着手柄,在姚集旅社门口停下,从轮椅的侧面取出两副拐杖撑住身子跳下来赶往旅社,将寄放在前台的工具拿到门口摆放好,坐在一张小木凳等候着需要修鞋的顾客。这个小伙子就是马小兵,街上的人习惯省掉他的姓,管他叫“小兵”。那年,他15岁。

守着鞋摊,生意还不景气。一个补丁一毛两毛,绱个底子也不超过一块……他荷包里的每一毛钱都是真正的“血汗钱”一年下来,只能顾到自己的生活。

小兵补鞋收入不高,但有时碰上可怜的老人家来补鞋,他还免费。一条街上,就他一个鞋匠,时间长了,大伙都认识他了,补鞋都找他。

在众人眼里,街上有个补鞋匠,每天在出摊子,每天在补破鞋子,这很平常。但小兵所吃的苦,是常人难以想象的。有一年,公家为哥哥在供销社分配了住房,为了不给旅社添麻烦,他将工具搬到哥哥二楼的家里存放。冬天的早上,小兵拎着深重的工具箱,下楼时人随工具摔了下来。小兵的肋骨摔断了三根,在医院里躺了半个月,使得原本困难的小兵雪上加霜。

供销社领导见小兵摇着轮椅早出晚归,为他提供了临时住所。那年销社搞基建,离厕所不远的地方留下了一个坑,小兵夜起上厕所时,一支拐杖落空,栽倒在土坑里,右腿骨折。有人说这事得找供销索赔,小兵不肯,说:“别人好心好意照顾我,说啥也不能恩将仇报!”

这样的事他不只遇到一次,经历磨难,他始终愿意用自己的一双手,为社会作一点力所能及的贡献。至今,姚集集镇上许多人都记得那个拄着双拐风雨无阻出补鞋摊的小兵……

贫贱夫妻

小兵的苦乐人生终于在1995年出现转折。这一年,耀星村的胡红艳看中了勤劳善良的小兵,嫁给了小兵。从此小兵不是为一个人活着了,他要照顾好这个家,他告别了那种孤苦伶仃的日子。

补鞋收入微薄、母亲年事已高、儿子马程辉出生,家庭的担子陡然重了不少。不久妻子又患面瘫,许多家务不能做了,治疗费还不少。马小兵说:“上帝为你关上一扇门,必定为你开启一扇窗。虽然我是残疾人,但照样可以养活全家人。”为了寻找“上帝的窗口”,马小兵让妻子在家呆着做些力所能及的事,他则重新回到了一个人打天下的状态。长期的超负荷劳动,他患了癫痫并选择了对妻子隐瞒病情。直到小兵发病倒在厨房里,胡红艳才知道,她哭了。这时,他们家基本上没有积蓄。哭完了,她抹去眼泪,上娘家借钱,找亲戚借钱,把小兵送到湖北省武汉同济医院治疗。自己的病还没完全好,就里里外外地操持。后来,小兵对人说,多亏老婆坚持把他送到大医院治好病,不然,他可能活不到今天。每每提起妻子,他都要感叹地说着这句话。

病是治好了,可儿子也慢慢长大了,上学压力大,他们更加卖力摇动补鞋机,夫妻二人苦苦挣扎在贫困线上。

“上帝之窗”

要说有小兵的“上帝”也是有的,那就是党和政府!村“两委”鉴于小兵家庭情况,通过民主评议将其纳入农村低保家庭。2014年开始,党的最高层决定在全国开展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为广大困难群众带来福音。脱贫攻坚工作启动后,村“两委”将其纳入贫困户,根据马小兵家庭生活实际,制定了经营超市、流转土地的具体措施。在镇包村干部和县法院驻村工作队的帮助下,由包村干部担保,马小兵找亲戚借款办起了百货超市,销售日常生活用品。夫妻两人热心服务,经营有道,家庭情况好转,当年还清了借款。

2015年,小兵不辞辛苦起早贪黑靠残疾人三轮车进货,村民有需求他都主动送货上门。他肯吃苦耐劳,又诚实守信,生意更加红火。当年营业额达到了10万元,年纯利超过3万余元。为增加收入,在稳定超市发展的基础上,在驻村工作队等帮扶单位支持下,胡红艳向本组村民流转了6亩地,种植青贮玉米、小麦等农作物,年纯收入增加5千多元,全家人均纯收入接近了县级脱贫标准。

2016年7月19日,马良镇遭受了特大暴雨袭击,农田全部被淹。家家受灾,影响了群众的购买力,超市经营收入也减少。但他们没有气馁,而是抢种抢收,补种青贮玉米,增加超市经营品种。临近春节,鞭炮销售旺季,小兵找到姚集地区代理商,希望可以代销鞭炮。代理商主动赊账万余元,解了小兵的燃眉之急。善人得善缘,周边乡亲特别照顾他生意,还有不少人舍近求远,去他那儿购买日常生活用品。

党和政府牵挂着贫困人口,社会和广大乡邻无私帮助小兵,小兵的日子好了。前年,曾经享受政府教育扶贫政策的儿子马辉程大学毕业后在上海一家室内装潢公司找到了工作,正在努力回报社会。

2016年,小兵顺利摘掉了贫困户的帽子。这一年,他49岁。

(作者:沙洋县作家协会 金成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