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欲中的沉沦与回归 中共沙洋县委党校“红炉读书会”读书分享


摘要:“整座楼都是按最新样式设计的,门里套门,窗上叠窗,四外朝阳,八面来风,到了也没人能算出来这楼房到底有多少门,多少窗。一楼的廊柱和面是用水磨石砌成的,远远望去像镜面一样的光滑;二楼有宽大的曲形外走廊,走廊边上是白色的雕花栏杆,看上去曲曲幽幽,时隐时现,叫人闹不清楚这楼是怎么上的,又是怎么下的。至于墙壁,则全是用一块一块的金黄色釉面砖贴成的,灿灿的放光。楼房的各处都还装上了最新式的壁灯,那壁灯是粉红色的,隐隐的散在楼道里,又像是女人在招手......”

——摘自 李佩甫《金屋》

就是这样一幢小小的金屋却倾倒了众人!进去的,少有生还;迷恋的,概无善终;仇恨的,无济于事......这也是书中众生相的集体归宿。总之,一个宁静安谧的古朴乡村,却因为这幢金屋搅的人仰马翻,欲海横流,一所新屋变成了邪恶的阴宅。

被浓墨重彩的“金屋”,其实质是物欲的化身,作者通过描述“老的生活”在“新的生活”面前的惊慌,表达出一种传统、一种古老的文明在面临唯金钱物质至上的“唯物”时代降临之时的崩溃。跳出这座“金屋”,当下的我们如何才能摆脱物欲的桎梏?在此罗列本人的几点思考:

要区分生命需要与物欲。多数人之所以会觉得生活复杂、疲惫,一个重要原因是把生命本身的需要和对物质的欲望混为一谈。超出自然需要的物欲不是生命本身带来的,而是社会刺激出来的,是人比人比出来的,是社会竞争造成的。伊壁鸠鲁说:“超出自然需要以上的欲望是造成痛苦的根源。”在中国哲学里,道家最强调生命本身的需要和物欲的区别。《淮南王书》里有一句话:“全性保真,不以物累形。”意识是说,你要保护好你完整的、真实的生命状态,不要用物质去损害它,否则你的本性将丧失在世俗里,成为一个价值观颠倒的人,也造就了《金屋》这本书里的各种奇人怪事。

如何正确处理生命需要与物欲的关系?大致说来,我们可以从这以下几个方面努力:在和自然的关系上,人要有良好的自然环境,要与自然和谐相处;在人自身,有对安全、健康、闲暇的需要,不要为了过度追求物欲,而忽略了最基本的要素;在人与人上,要珍惜和享受那些带有自然属性的情感——爱情、亲情、友情。所有这些需要都是生命本身的需求,为物欲忽视它们,牺牲它们,就是价值的颠倒。

要懂得把握度。不同时代有不同的物质需求,这是客观规律,几十年前,手机、电脑、汽车绝不是家家必备的物品。在一本由日本作者写的叫《第 4 消费时代》的书中,有一句话道破了人性:“物质欲望带来的满足感仅建立在其未得到满足的阶段,一旦这种欲望得到了实现,那么在这一瞬间,满足感就会马上消失,人们就被这种极端讽刺的机制玩弄于股掌之中。”类似这种过犹不及的道理,还有很多。

一部叫做《时间规划局》的影片,描述了这样一个未来世界:那是一个用“时间”来作为货币的世界。所有人成长到25岁后便不再变老,你能够活多久取决于你赚了多少“时间”。买东西花“时间”,当你手臂上的“时间”清零时,你会立刻死去。世界被划为不同的“时区”,贫民窟里的人命以“天”计算,中产阶级可能以“年”计算,而富豪以“百年”计算。穷人的一顿午餐是30分钟、咖啡4分钟、坐一次大巴2小时。他们不停赚钱,不停花钱,每天都被死亡威胁着,很多人走着走着,就在路上突然倒下。在这部电影里,你要用“命”来消费,身处这样的世界,你会怎样看待你的“时间”呢?同样是“1小时”,你会拿去买件衣服?还是看一小时书、陪家人一小时或干自己喜欢的事呢?这也是这部电影带给人们最大的启发——生产力发展到今天这个地步,“休闲型社会”迟迟没有到来,“消费时代”却开始了。人们越来越疲于奔命,物质越来越丰富,但属于个人的时间却越来越少。

在这样的理念下,一种叫做“FIRE运动”悄然兴起,所提倡的核心就是“财务独立,提早退休”。这个运动要逃离两件事:费心、费时的工作和消费主义。在美国有相当一部分群体,尤其是30岁—40岁之间的中青年人开始尝试这样的生活。在中国,近几年也有部分年轻人在尝试,并且大都很享受这样一种生活方式。在他们看来,人生“有闲”才是真正的富有。我们暂且不对这样一种生活理念正确与否做出评判,可能有的人会认为,这一理念多少抹杀了工作对于人生的重要意义和自我价值的实现,但是他们所提倡的减少不必要的“物欲”,避免为了追逐过度的物欲而过度消耗我们的时间、闲情的态度,对于物欲横流的今天,无疑具有正面意义。

要在追逐物欲中保留人性的本元。人的天性决定了我们无法避免对于物欲的追求。著名主持人白岩松曾在《人性不敌物欲》一文中这样写道:“提到美国,也许人们马上会想到,这是一个现代化的国家,生活节奏快,都市霓虹灯闪烁,酒吧餐馆歌舞升平。人们尔虞我诈勾心斗角,人情冷漠,家庭观念不强,性方面非常开放,各种消费欲望极强,钱才是上帝。到了美国你会发现,以上描述基本符合如今中国的状况,与美国关系不算太大。在美国,很多人的办公桌上都摆放着家人的照片,其乐融融的合影透露着美国人的家庭观念。以上的情景,绝不仅仅出现在美国,欧洲一些国家比美国更甚,家中的电视小得可怜,甚至很多家庭还用着录像机......人们的脚步纷纷慢了下来,生活占据了生命的上风,人们的眼神,有一种单纯和干净的东西,人们似乎变简单了。”

“还要多久,还需要经过怎样的路程,我们的眼神才能够重新纯净起来,去体味生命本身的快乐?何时让家庭的照片出现在一张又一张办公桌?又在怎样的环境保护措施下,让中国的街头从早到晚都是跑步锻炼的人?”白岩松之问振聋发聩,他给出的答案更加发人深省——“当下的中国,由于欲望,我们的人性处于退步的阶段。”

既然身处这个阶段,没人能够一跃而过,但我们似乎能够依稀寻觅到那个平衡点—— 尽可能保留人性的本元,留住人与自己、人与社会、人与自然间的真情实感,我们终究会脱离欲望占据上风、用物质奖赏生命的阶段。


来源:云上沙洋

通讯员:王越

编辑:郑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