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史知识】为什么要提“精准扶贫”?

2013年11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县排碧乡十八洞村,同村干部和村民代表围坐在一起,亲切地拉家常、话发展,在这里他首次提出“精准扶贫”。习近平强调,“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习近平形象地说,扶贫不能“手榴弹炸跳蚤”,“遍撒胡椒面”解决不了大问题。必须变“大水漫灌”为精准“滴灌”。

那么,为什么要提“精准扶贫”?

(图为:2013年11月3日下午,习近平在湖南西部贫困的十八洞村同村干部和村民座谈)

精准扶贫是为了精准脱贫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精准扶贫是为了精准脱贫,目的和手段关系要弄清楚。

精准扶贫方略在总体上是包含精准脱贫的,但二者也有区别。从提出时间看,精准扶贫是2013年11月提出来的,精准脱贫则是2015年10月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来的。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讨论通过的“十三五”规划建议,把扶贫攻坚改成了脱贫攻坚,提出“实施脱贫攻坚工程”“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指出“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因人因地施策,提高扶贫实效”。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之后,习近平总书记常将精准扶贫与精准脱贫并提。他论述的解决好精准扶贫的四个关键性问题,其中第四个解决好“如何退”的问题就是专论如何精准脱贫的。一是要设定时间表,实现有序退出;二是要留住缓冲期,在一定时间内实行摘帽不摘政策;三是要实行严格评估,按照摘帽标准验收;四是要实行逐户销号,做到脱贫到人。

党的十九大将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作为三大攻坚战之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动员全党全国全社会力量,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坚持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强化党政一把手负总责的责任制,坚持大扶贫格局,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深入实施东西部扶贫协作,重点攻克深度贫困地区脱贫任务,确保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做到脱真贫、真脱贫。

“避免粗放”的客观需要

2014年1月,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意见的通知》,对精准扶贫工作模式作出明确的顶层设计,推动了“精准扶贫”基本方略的贯彻实施。

(2013年11月3日,习近平在十八洞村苗族村民施齐文家中同一家人促膝交谈。)

不同于以往“大水漫灌式”的粗放扶贫,精准扶贫以“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管理”为核心,用“精准滴灌”的方式解贫困户之渴。中央要求各省区市以县为单位,按照“规模控制、分级负责、精准识别、动态管理”的原则,以2010年的2300元农民年人均纯收入为标准,为农村贫困户建档立卡。在摸清底数后,要建立全国农村扶贫信息系统,对贫困人口实施动态管理,使脱贫户及时退出,应扶持的及时纳入。

2015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主持召开部分省区市党委主要负责同志座谈会,听取对“十三五”时期扶贫开发工作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意见和建议时提出“扶贫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这“六个精准”,是对“精准扶贫”方略的具体阐述。力求在“扶谁的贫、谁去扶贫、用啥扶贫、如何扶贫”四个方面逐一实现精准。

拔除“贫根”的必要手段

脱贫不能昙花一现,而是要找到“贫根”,对症下药,靶向治疗,恢复贫困地区的“造血功能”。

在我国,贫困人口致贫原因各不相同,完成“建档立卡”精准识别后,找出贫困地区、贫困人口致贫的原因,根据具体情况、贫困户家庭人口、产业特点、气候条件、生态环境等因素,精准安排项目,才能制定出可操作性强的具体帮扶措施。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而在老乡的贫困程度上,一些富村的贫困户可能比一些穷村的富户还要富。精准扶贫,就是抓住关键少数,避免地区平均数代替大多数,使资金等方面投入向最需要帮扶的贫困人群倾斜,扶真贫、真扶贫。

俗话说,众人拾柴火焰高。很多人将我国的扶贫日——10月17日,谐音为“邀您一起”。精准扶贫的落实正从各方“单打独斗”到整合资源“握拳出击”。除地方政府外,今后各行业、各部门的扶贫工作将有一系列制度体系予以监督保障。精准扶贫,意在摆脱被动盲目投入的局面,着力于建设一个管用高效的制度环境。


来源综合:中国共产党新闻网、瞭望杂志 

编辑:曹春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