止痛药滥用的危害有哪些?

临床常用的止痛药物有第一类精神药和麻醉药、解热镇痛药、平滑肌解痉药、抗焦虑止痛药等。

对于疼痛类药物,对患者易造成成瘾性,有时也会掩盖病情。第一类精神药品和麻醉药品,对于癌痛和长期慢性剧烈疼痛者,很少成瘾。但是对于一般疼痛患者,容易成瘾,停药后会出现戒断症状,表现有精神不振、打哈欠、流泪、流涕、出汗、全身酸痛、失眠、呕吐和腹泻等。即使是长期大量使用去痛片、地西泮等,也会产生对药物的耐受性和生理依赖性。有些疼痛,如果在未经医师确诊之前,滥用止痛药,虽然暂时疼痛的感觉可以减轻,但有可能掩盖疾病特有的症状,给医师诊断带来困难而贻误病情。如急性腹痛、头痛等。

故国家对止痛药的安全性提出了遏制滥用的警示,止痛药滥用有可能造成以下安全风险:

胃黏膜损害

长期或大量服用止痛药,尤其是空腹使用后,可出现上腹不适、恶心、呕吐、饱胀、食欲减退等消化不良症状。严重的可致胃黏膜损害,引起消化性溃疡,甚至可导致胃出血或穿孔。这是非激素类抗炎镇痛药和解热镇痛药的主要不良反应。

肾功能不全和间质性肾炎

长期或大剂量服用含有非那西丁、对乙酰氨基酚等解热止痛药,可引起肾乳头坏死及肾间质炎性改变性肾病。近年来,国内外有许多因服用止痛药发生肾毒性作用的报道,其原因主要是止痛药抑制了前列腺素合成,导致肾功能不全和间质性肾炎。严重者可诱发肾乳头癌、肾盂癌、膀胱癌等。

肝脏损害

有报道,在治疗剂量下,止痛药能导致10%的患者出现肝脏轻度受损,长期或大量服用对乙酰氨基酚可影响肝功能,引起中毒性肝炎。尼美舒利由于存在肝损害,我国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已经规定12岁以下儿童禁用。

心血管系统不良反应

非甾体抗炎止痛药能明显干扰血压,使平均动脉压上升。有报道,服用罗非昔布18个月后,患者发生心血管事件(如心脏病发作和中风)的相对危险性增加。

神经系统不良反应

止痛药的过度使用,可减少血液中5-羟色胺的含量,导致神经突触后受体的上调节,从而干扰人体内在的疼痛调节机制,出现头痛、头晕、耳鸣、听力损害、嗜睡、失眠、感觉异常、麻木、幻觉、震颤等。

妊娠期不良反应

非甾体抗炎止痛药被认为是诱发妊娠期急性脂肪肝的潜在因素;孕期服用阿司匹林可导致产前、产后和分娩时出血;吲哚美辛可能会引起某些胎儿短肢畸形、阴茎发育不全等。

血液系统反应

阿司匹林等能抑制凝血酶原在肝内的形成,使凝血酶原在血中的含量下降;还能影响血小板的生理功能,使凝血时间延长,凝血功能受影响,长期使用容易引起出血倾向。安乃近、保泰松、吲哚美辛等可抑制骨髓而引起血细胞减少,甚至导致粒细胞缺乏。

过敏反应

有些止痛药会导致过敏反应,临床表现的症状有皮疹、血管神经性水肿及哮喘等。譬如阿司匹林所致的过敏性哮喘,这是因为阿司匹林抑制了环氧化酶之后,堆积的花生四烯酸经另一途径生成了大量的过敏介质所造成的,可伴有荨麻疹或喉头水肿。多见于中年人或鼻炎、鼻息肉患者,所致哮喘大多严重而持久。


来源: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基层常见用药问题300例》

编辑:曹春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