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水纠纷消失的背后 ——沙洋县抗旱启示录

昨日,记者来到沙洋县十里铺镇芦堰村,但见1800亩濒临卷叶枯萎的稻田重又吐绿孕穗,谷粒饱满。自7月10日最后一场梅雨,沙洋遭遇一个多月卡脖子旱。该县早安排,早行动,调来长江水、长湖水、汉江水、漳河水,不留死角分片分流域挂图作战。

经过全县上下一个多月的奋斗,加之两场雨,旱情终于解除。

大旱之年,用水纠纷往往集中爆发。今年这里分外平静,为何?

农业水价综合改革

农民再也不用守水了

五里铺镇刘集村8组农民许伦贵,在查看稻田灌水时说:“以往,从申报到来水,起码3天。今年只半小时,水就来了。”

据了解,沙洋66%的农田处于漳河灌区,需水时段集中,每逢大旱,灌区因调水慢、分水难,抢水打架等现象屡见不鲜。

去年,国务院关于推进农业综合水价改革的意见出台,沙洋县与漳河三干渠管理处商议,选择洪庙、仓库、陈池三个灌区作为首批改革试点。

该县首先摸清灌区耕地、塘堰、水库、末端渠系等基础信息,以及近10年农业用水总量、用水成本、亩均用水量等数据,为核定农业初始水权、制定节水奖励和精准补贴提供依据。

沙洋县委书记揭建平说,试点区将水价机制与水权分配、产权改革、协会发展、奖补机制、工程配套相结合,省时、省工、省事、省钱、省心。

传统用水计量采用支渠口计量方式,把从支渠口到田间这段距离渠道损失的水分摊到田块,由农民承担。现在,沙洋将用水计量点下移到斗口,田间安装计量设备,节约了用水量,提高了用水效率,减少了用水纠纷。

优化水资源配置

让每片农田有水可用

拾回桥镇杨场村,5000多亩稻穗低了头,这是湖北九龙谷农业科技公司2.3万亩水稻基地的一部分。“5000亩田处在漳河三干渠系末端。”沙洋县南水北调局副局长刘少青说,过去,农户零散种植,灌溉靠打井和堰塘,漳河水22年没到过这里了。“县防办开协调会,7月23日放水,上游涵管全部关闭,先灌最下游,保住了5000亩水稻。”九龙谷基地负责人张义军说。

沙洋县根据水系分布,将全县划分为漳河、大碑湾、长湖和汉江四大片区,县防指统一调度,“先上游、后下游、先死角、后面上、先跑溜、后续灌。”沙洋县防办主任姚明高说,抗旱调度方案细化到渠系、村组。

该县向省引江济汉工程管理局申请,调长江水向长湖补水。省防办协调丹江口水库增加200个下泄流量,确保大碑湾泵站一级站灌区乡镇水源充足。

7月20日,漳河三干渠开闸放水,上游洪庙、陈池、仓库灌主动延迟3天开闸,配合县防指将水调到下游后港、拾回桥、官垱镇,改变了偏远村多年来无水可灌溉的现状。

农民节水意识提高

用水量比以前节约30%

8日,官垱镇张庙村9组,陈文学把手插到秧田里,查看灌浆水情况,“有两指深,够用了,多了浪费。”

姚明高说,农业水价改革后,明码标价、精准计量,农民增强了节约用水意识,用水量相比以前节省30%以上。“灌溉周期由15天缩短为6天,农民不用户户抽水。”漳河三干渠灌区洪庙农民用水者协会会长胡正军说,农户用多少水、付多少费一清二楚。

一直奔波在抗旱一线的刘少青深有感触,虽然协调抗旱设备、水源等事务繁琐,但农户“火气”消减很多。

据介绍,今年,沙洋县累计投入抗旱人数4.5万人次,投入抗旱资金3600余万元,累计浇灌农田35万亩,最大限度降低了旱情对农业生产带来的影响。(杨富春 何长青)

来源:湖北日报

责任编辑:李梅妮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