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扶贫干部王星星:在扶贫路上书写别样青春

今年29岁的扶贫干部王星星是荆门市沙洋县曾集镇扶贫办主任。2017年,他来到省级贫困镇——曾集镇从事精准扶贫工作,3年来,他秉承着“90后”不服输、创新意识强的特点,用真心、真情、实干在扶贫路上书写着自己的别样青春。

曾集镇地处沙洋县中部,是省级建档立卡贫困镇,有建档立卡贫困村5个,属全县之最。在面对曾集镇贫困村多、贫困户多、贫困人口多的“三多”挑战时,他没有丝毫退缩,而是勇挑重担、真抓实干、埋头苦干,想方设法、创新举措,切实帮助贫困群众增产增收。当前,曾集镇的5个贫困村均已达标出列,减贫贫困人口2109户6623人,2020年全镇贫困发生率已由2015年的15.6%降到了0.35%。

创建“互联网+精准扶贫”服务平台

为了让扶贫干部、贫困群众能够更好的知晓扶贫政策,解答他们的疑问。2019年1月,王星星在曾集镇原有的线下扶贫体系下,在全县13个乡镇中率先创建“曾集扶贫小喇叭”微信公众号线上服务平台,分设“扶贫政策”、“镇村动态”、“在线答疑”三大板块,及时向贫困群众宣传扶贫最新政策、镇村工作动态、解答政策疑问,构建了线上线下一体化“互联网+精准扶贫”模式。平台上线后关注人数达到1900余人,发布产业、教育等扶贫政策文章数十篇,线上解答群众疑问百余次,获得干部、群众一致好评。

创立“周工作清单+积分制”管理模式

扶贫工作中,为了高效推进各项工作和政策迅速落地生效,他探索创立“周工作清单+积分制”管理模式,将日常扶贫工作形成工作清单,明确责任主体、工作要求、完成时限、对接人,分条下发到村,指导工作组、村(社区)有针对性的开展工作。2019年制定下发《周扶贫工作清单》48期,布置工作任务172条,2020年清单发布18期,细化工作任务77条。同时,将清单内重点工作进行积分制管理,按照完成时限、效果进行积分,积分作为村(社区)干部、驻村工作组扶贫工作半年度考核、全年度评比以及评先表模的重要依据,最大限度的激发了基层干部的干事创业热情。

创新“精准扶贫+扶贫宣传”融合发力

作为基层扶贫干部,接触的往往是贫困群众,总会不经意间就会碰到或者听到可歌可泣的典型脱贫故事和帮扶故事,爱好动笔的他,总是细心的将事情记录下来,再整理成稿件投递出去,进一步扩大扶贫帮困的影响力,实现“精准扶贫+扶贫宣传”进行有机融合。扶贫工作期间,他个人在农民日报、经济日报、中国发展网、湖北日报、荆楚扶贫网、新浪湖北、荆门日报、荆门晚报等各级媒体报刊登载文章300余篇。笔下的脱贫典型人物王在权,在全市“打赢脱贫攻坚战”宣讲会上轮回宣讲自身脱贫事迹,民主村张金奉、蔡庙村刘支左获评脱贫攻坚“优秀共产党员”,曾集村雷元香获评沙洋县2019年“十选十美·最美农民”。2020年,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之期,积累了丰富扶贫素材的他,开始着手编撰《曾集扶贫故事》书籍,总结辖区产业发展、工作机制、贫困村蜕变等方面的典型经验以及贫困户脱贫致富、驻村帮扶典型人物事迹,用笔尖书写扶贫故事,用文字记录辖区脱贫攻坚历史进程。

创意扶贫产品搭乘消费扶贫电商快车

2020年,受疫情影响,经济下滑,农产品销售备受考验。他积极帮助辖区沙洋县潘集湖种养专业合作社、沙洋县土佬冒生态养鸡家庭农场、沙洋县曾集镇虎臣湾水蜜桃种植专业合作社、沙洋县绿悠缘家庭农场有限公司等7家带贫新型经营主体申报扶贫产品,上线中国社会扶贫网湖北特色馆电商平台,借助国家消费扶贫政策,实现电商平台销售特色农产品15万余元。孙店村扶贫产业基地的翠冠梨,线上销售5万元余元,占据总销售额的90%左右,曾集村的水蜜桃、龚庙村的哈密瓜等农产品都解决了销售难题。


来源:云上沙洋

通讯员:吴义祥

编辑:郑坤